第二十二章
(5)王常劉秀等堅守昆陽
麵對聲勢強大的敵人,怎麼辦?起初,漢軍將領們的意見是不一致的。有的認為,昆陽城中隻有八九千人,敵眾我寡,難於取勝,不如放棄昆陽,各奔西東,有的甚至公開提出不如帶上妻兒老小分散回家算了。這說明有些人確是被貌似強大的敵軍嚇住了。但是,也有些人表現得十分堅強,劉秀就是其中的一個。劉秀不僅主張要堅守昆陽,而且還要尋找戰機擊破敵人。他向大家說:“現在,我們兵既少,糧又缺,敵人又如此強大。我們隻能拚全力同敵人戰鬥,這樣也許會有取勝的希望,如果分散開來,隻顧自己,就隻能被敵人各個擊破。況且,主力部隊正在猛攻宛城,不可能抽出兵力來增援我們。昆陽一旦被敵人攻破,不僅我們大家都有被敵人消滅的危險,而且會影響宛城方麵的作戰。在這緊急關頭,我們隻有同心協力,積極抗敵,否則,不要說妻兒財物保不住,就是連自己的性命也很難保全。”
正在議論之間,探馬報告說,敵人前鋒已到城北不遠。這時,情況更加緊張,大家沒有一點辦法。於是,劉秀向大家提出了守城、調兵、反攻、取勝的一套方案。他一邊說著,一邊畫著圖形,使大家對整個形勢和作戰方案都了解得清清楚楚。
當時,劉秀隻有29歲,又是一員副將。在這以前的作戰當中,他一向表現得並不怎樣突出。所以,許多將領都很不重視他。現在,情況緊急,他不僅堅定沉著,而且還能拿出一套周詳的取勝辦法采。於是,大家很佩服他,在他的激勵下,也提高了作戰的信心。
起義軍首領王鳳、王常等人,願意擔任最艱巨的守城任務。劉秀也建議把主力留下來守城,他和宗佻〔tiāo挑〕、李軼〔yì義〕等十三人,負責出外調兵。這樣,不至於因外出調兵而削弱防禦力量。
劉秀等一行人,乘敵人剛到,立足未穩,包圍圈還不十分嚴密,陣地工事尚在初建,加上夜晚天黑,敵人看不清楚的有利時機,悄悄地開了南門,向定陵,郾城飛馳而去。
漢軍的作戰方針是:堅守昆陽,爭取時間,阻滯敵人;集中外部兵力,尋找成熟戰機,內外夾擊,打敗敵人。這個方針是正確的。
王尋、王邑率領的大軍,一到昆陽城下,就立刻把昆陽包圍起來。劉秀等人如果不是當機立斷,動作迅速就難以逃出城門。
同起義軍作戰多次的嚴尤,吃過不少苦頭,得到不少教訓。他向王邑建議道:“昆陽城,小而堅,利於守,不利於攻。隻要漢軍死守,想攻開它是不容易的。目前,劉玄正在宛城附近,漢軍的主力正在圍攻宛城。作戰的重心,實際上在宛城,那裏的漢軍又沒有像昆陽城這樣堅固的陣地。如果我們把主力指向圍攻宛城的漢軍,我們就有可能比較容易地打垮他們。宛城方麵的漢軍主力既被打垮,昆陽城也就不攻自破了。”
嚴尤的見解,本來是正確的。如果王邑采納了他的建議,作戰的形勢,就有可能向不利於漢軍的方麵轉化。但是,王邑仗著人多勢眾,竟驕傲地說:“我從前帶兵圍攻翟義,雖然把他打敗了,但是沒能活捉他,所以受到責難。現在,我率領百萬大軍,路過這麼一個小小的昆陽城,竟不能把它攻下,卻要躲開它走,這怎能顯示我的威風呢?”接著,他擺出一副猙獰的麵孔,趾高氣揚地吹噓道:“你看吧,我一定要攻破昆陽,血洗全城。讓我的百萬大軍,踏著敵人的血跡,前歌後舞地前進。那該有多麼痛快啊!”
王邑用上全部兵力,把個小小的昆陽城,裏三層外三層地圍了起來,營盤紮了一百多座,真可以說得上是“水泄不通”了,
這時,守城的起義軍首領王鳳,被莽軍的氣勢洶洶所嚇倒,竟要求向王邑投降;如果莽軍接受了王鳳的投降,昆陽漢軍也就會失敗。可是,王邑沒有答應。
嚴尤又向王邑建議道:“兵法上說:‘圍城必闕(缺)’。我們包圍昆陽,也應該留個缺口,好紿昆陽守軍留個逃走的機會。我們或者乘他們逃出城外的時機消滅他們,或是讓他們跑到宛城方麵去以後,宣揚我軍的聲威,造成恐怖,以便動搖漢軍的軍心。這樣,我們既可以不攻而奪昆陽,又有利於我們下一步向宛城方麵的進軍,這不是一舉兩得嗎?”
但是,王邑還是不采納嚴尤的建議。他有什麼高明的辦法呢?沒有。他既不知彼,也不知己,既不懂兵法,又不會用兵,一點不講戰略戰術。他隻不過是依仗著優勢兵力,妄想一下子壓垮漢軍,蕩平昆陽,然後好大燒大殺、大搶大掠罷了。從軍事上看,這種狂妄白大,盲目驕傲的思想,向來是必敗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