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正月,吳楚聯軍向梁進攻,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一戰,殲滅梁軍數萬人,乘勝西進,梁軍退保睢陽(今河南商丘南),被吳楚聯軍圍攻。梁王數次派人求援,周亞夫按兵不動,直到吳楚攻梁受到相當消耗後,才將主力推進至下邑(今安徽碭山)。在吳楚四麵圍攻形勢下,梁一麵竭力固守,一麵組織力量不斷出擊,襲擾吳軍。吳楚聯軍久攻睢陽不下,屢屢受挫,西取滎、洛的企圖難以實現,退路又受威脅,乃調轉兵力進攻下邑,尋求漢軍主力決戰。周亞夫深溝高壘,堅壁不戰。吳楚求戰不得,派部分兵力佯攻漢軍壁壘的東南角,轉移漢軍注意力,以主力強攻西北角,這一聲東擊西的企圖被周亞夫及時識破。當吳軍進攻東南角時,他加強了西北角的防禦,粉碎了吳楚軍的進攻。

吳楚聯軍號稱數十萬,既遭頓挫於睢陽,又不得逞於下邑,進退維穀,加上餉道被斷,糧食不繼,在糧盡兵疲、士卒叛逃、士氣低落的情況下,不得不撤兵西走。周亞夫乘機追擊,大破吳楚聯軍,楚王兵敗自殺,吳王僅率數千人乘夜向江南逃竄,企圖依托東越垂死掙紮,但東越王懾於漢軍壓力,誘殺吳王。喧囂一時的吳楚叛亂,曆時僅3個月便完全失敗。

當吳、楚聯軍向梁進攻時,膠西、膠東、菑川、濟南四王在膠西王的指揮下,舉兵西進圍攻齊王臨淄,經過3個月激戰,被欒布擊敗。趙王劉遂聯絡匈奴,企圖西入長安。當酈寄軍進攻時,龜縮邯鄲,憑城固守,漢圍攻7月不克。欒布在消滅四王之後回師同酈寄合力進攻,引水灌城,城破後趙王自殺。至此,漢贏得了平定七王叛亂戰爭的徹底勝利。

西漢平定吳楚七國叛亂的戰爭,是一場反對割據、維護國家統一和安定的戰爭。在這次戰爭中,漢軍搶占關東戰略要地滎陽,控製南北要道,爭得了戰略上的主動,造成了東阻吳楚、北拒齊趙,屏蔽關中的有利態勢。然後以一部箝製齊趙,而把吳楚作為主要打擊目標,並根據楚軍剽輕、吳軍精銳的客觀情況,采取了“以梁委之”,吸引和消耗吳楚聯軍,乘敵疲弊而後擊的正確作戰方針,最終各個擊破,迅速平定了七國之亂。反觀吳楚等七國,為了維持諸侯割據而發動戰爭,破壞國家統一和社會安定,違背了曆史發展的潮流和人民的意願。七國內部勾心鬥角,矛盾重重,各懷鬼胎,步調不一,缺乏統一的計劃和指揮。叛亂初期所提出的分進合擊,從南、北、東三個方向包圍關中,先取滎、洛會師長安的構想,由於各諸侯國或臨時背約,或輕易改變,或屯兵觀望而化作泡影。吳王既不聽田祿伯、桓將軍進軍之計,又忽視了對糧運要道的設防,孤軍一路,全力攻梁,結果頓兵堅城,貽誤戰機,隨著主動權的喪失,最終失敗的命運也就成為必然。

3和戰幽雲,結盟澶州——宋遼戰爭中的軍事謀略宋遼戰爭長達25年,其目的在於爭奪幽雲十六州。

由於幽雲十六州是一個先進的農業區,它的農業、手工業和其他文化活動都比契丹本部地區發達,因此契丹統治者對這一地區的重要性有著足夠的重視,並把幽州改為南京,建立了相應的許多官職,視為腹地。

從中原王朝來看,幽雲十六州的得失,關係一代江山的安危。這十六州的幽、薊、瀛、莫、涿、檀、順七州在太行山北支的東南,稱為“山前”,其餘九州在山的西北,稱為“山後”。今長城自居庸關以東向西南分出一支,綿亙於太行山脊,到朔州以西複與長城相合,這就是內長城。中原失“山後”,猶有內長城的雁門關寨可守,失“山前”則河北藩籬盡撤,契丹的騎兵就可沿著幽薊以南的坦蕩平原直衝河朔。所以中原王朝從後周柴榮起,就開始了與遼爭奪幽雲十六州的戰爭。趙匡胤建立北宋政權後,鑒於北漢與契丹聯盟一時難取,因而在進行統一南北的戰爭的時候,采取了“先南後北”的戰略方針。但他至死都念念不忘收複幽雲。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五月,北漢降宋。至此,各割據政權都被削平,收複幽雲便被提到了議事日程。

六月,宋太宗趙光義在事先毫無思想準備和軍事準備的情況下,不顧宋軍經過數月的艱苦攻戰,士卒疲乏;兵力消耗頗多,戰勝後又未獲得例行的賞賜;士氣鬆懈,天氣炎熱的不利因素,企圖乘戰勝之威,立即攻取幽薊。諸將因師疲餉匱,皆不願行。隻有崔翰認為時不可失,機不再來,如能乘此破竹之勢,下幽州如探囊取物。

趙光義遂決計在鎮州(今河北正定)集結兵力,出發進攻幽州(今北京)。六月,宋太宗沒有等北伐大軍全部抵達集結地點,便迫不及待地率軍北上。

宋軍進入遼境。次日,宋軍在沙河(今河北易縣易水北)擊敗遼軍。遼東易州刺史岐溝關(今河北涿縣西南)守將劉禹州降宋。宋太宗進至涿州(今河北涿縣),遼涿州刺史劉原德降宋。宋軍抵達幽州城南,擊敗駐守城北的遼軍1萬餘人。趙光義命宋惺、崔彥進、劉遇、孟玄喆等率軍四麵攻城。遼南京韓德讓和耶律學古一麵安撫軍民,一麵據城固守,以待援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