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2分兵箝製,集中全力戰吳楚——西漢平定七國叛亂之戰中的軍事謀略劉邦建立西漢王朝之後,為鞏固統治,借口清除叛亂,殺掉在楚漢戰爭時期分封的異姓諸王韓信、彭越、英布等人。同時,他又認為秦朝迅速滅亡的重要原因是沒有分封同姓子弟為王,使皇室陷於孤立,於是大封同姓子弟為王,並立下“非劉氏王者,天下共擊之”的誓言,企圖用家族血緣關係來維持劉氏的一統天下,他所分封的同姓王,有齊、燕、趙、梁、代、淮陽、淮南、楚、吳等。這些王國的封地,竟達39郡,占西漢整個疆土的大半,而皇帝直轄的才不過15郡。為防止諸王形成尾大不掉之勢,規定除諸封國內的經濟由諸王支配外,王國的傅、相等官員均須由皇帝任命,法令由朝廷統一製定,軍隊由皇帝調遣,借以限製諸王的權力。但西漢所封的諸王國,國大民眾,隨著經濟得到恢複和發展,財富日增,勢力日強,逐漸形成割據狀態,朝廷與諸王國的矛盾便日趨尖銳起來。
漢文帝即位以後,深感諸王對朝廷的威脅日益嚴重,決定采納太中大夫賈誼和太子家令晁錯的建議,一方麵把諸王的一部分封地收歸朝廷直接管轄,一方麵在諸王的封地內再分封幾個小諸侯國,以分散削弱諸王的權力。同時,還把自己的兒子劉武封為梁王(封地在今河南東部),控製中原要地,屏障朝廷。諸侯王不甘心自己的力量受到削弱,紛紛反對。當時反對最強烈的是吳王劉濞。吳王的都城在廣陵(今江蘇揚州北),轄有豫章(今江西地區)、會稽(今蘇南和浙江地區)等郡,封土廣大,財力富足,他利用這些優越的經濟條件擴張勢力,蓄謀奪取朝廷大權。
景帝即位以後,諸王國的勢力發展到了同朝廷分庭抗禮的地步,景帝接受禦史大夫晁錯的建議,繼續推行削藩的政策,先削減楚、趙及膠西三王的封地。因而,引起諸侯王的強烈不滿。吳王乘機糾合楚王、膠西王、齊王、茁川王、膠東王、濟南王、濟北王、趙王等各王國,準備進行武力反叛。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正月,朝廷下令削奪吳會稽、豫章兩郡,吳王便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名,首先起兵,並派人通知閩越、東越出兵相助。但由於齊王悔約背盟、濟北王為其部下劫持不得發兵,故實際參加叛亂的僅為七國。一場史稱為七國之亂的反對統一的戰爭就這樣爆發了。
吳王反漢後,先殺盡朝廷在自己封國內所委任的官吏,然後聚集親信,商議進兵之策。大將軍田祿伯請求率兵5萬,循江淮而上,占領淮南和長沙,入武關直搗長安,吳王惟恐大權旁落,拒絕了這一建議。青年將領桓將軍對吳王說:“吳多步兵,步兵利險;漢多車騎,車騎利平地。”因此建議揮軍急速西進,沿途不要攻城掠地,迅速搶占洛陽的軍械庫和敖倉的糧庫。並憑借洛、滎山河之險,會合諸侯。這樣,即使不能西取長安,也占據了奪取天下的有利地位。否則,如行動遲緩,一旦讓漢軍搶先進占梁、楚一帶,勢必招致失敗。這一避短用長、速據關東戰略要地的主張,也遭拒絕。吳王親率20萬軍隊從廣陵出發,北渡淮河,會合楚兵,並力向梁進攻,又派出小部隊潛赴崤(今函穀關南)、澠(澠池)之間,偵察關中漢軍情況。在渡淮時,一麵派兵襲占下邳(今江蘇邳縣南),向北攻城掠地;一麵遍告諸侯,提出這樣一個行動計劃:由南越兵先攻占長沙以北地區,再西趨巴蜀漢中;越、楚、淮南、衡山、濟北諸王會同吳軍西取洛陽;齊、菑川、膠東、膠西、濟南諸王與趙王先攻占河間(今河北獻縣東南)、河內(今河南武陟西南),再入臨晉關(今陝西大荔東),或與吳軍會師洛陽;燕王北取代郡(今河北蔚縣東北)、雲中(今內蒙托克托東北)後,再聯合匈奴南下,入蕭關(今寧夏固原東南),直取長安。這一戰略構想的意圖是:以諸王國的軍隊分東、南、北三個方向合擊關中,吳楚主力先占滎陽,與齊趙軍會師,攻占長安。
景帝在獲悉七王叛亂後,先是采取姑息政策,殺掉晁錯,並恢複諸王封地,企圖以此平息戰亂。直到這一政策失敗後,才決心迎擊叛軍,任命周亞夫為太尉,統率36將軍東攻吳楚,另派酈寄攻趙,欒布攻齊,並以竇嬰屯於滎陽,監視齊趙叛軍動向。這一作戰部署的著眼點是:分兵箝製齊趙,集中主力打擊反漢的重要力量吳楚兩軍。
周亞夫受命後,即提出:“楚兵剽輕,難與爭鋒。願以梁委之,絕其糧道,乃可製。”也就是暫時放棄梁國的部分地區,引誘並牽製吳楚軍隊,達到守梁以疲敵的目的,這一建議被景帝采納。周亞夫率軍由長安出發,準備會師洛陽,後接受部下意見,改變進軍路線,迅速由藍田出武關,經南陽抵達洛陽,搶占滎陽要地,控製了洛陽的軍械庫和滎陽的敖倉,並派兵清除了崤澠間的吳楚伏兵,保障了潼關、洛陽間的交通補給線和後方的安全,順利實現了第一步作戰計劃。然後,周亞夫率軍30餘萬東出滎陽,進抵淮陽,針對吳楚銳氣正盛,難與正麵交鋒,遂引兵東北,屯於昌芭(今山東金步西北),讓梁王堅守梁地,阻止吳兵西進,同時派兵奇襲淮泗口(今江蘇淮陰縣西泗水入淮之口),截斷吳軍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