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3 / 3)

朱元璋聽後,覺得還是劉基想得全麵,於是摒棄眾議,采納他的計策。抓住勁敵,各個擊破,防止腹背受敵,成為朱元璋開創帝業的戰略方針。

劉基不但為朱元璋製定了總的戰略目標,而且在平定陳友諒的幾次大的軍事行動上,為朱元璋統一中國作出了更大的貢獻。

至正二十年(1360)閏五月,陳友諒攻下朱元璋的太平城後,殺死朱元璋養子朱文遜及守將花雲,在采石五通廟行殿稱帝。建國號漢,改元大義,並自命不凡,凱旋江州。隨後又約張士誠同攻應天,張士誠未允,陳友諒便自集舟師,自江州順長江引兵東下,直指應天。一路浩浩蕩蕩,聲勢浩大。消息傳來,應天震動。朱元璋慌忙召集群臣商討對策。有的說陳友諒驍勇善戰,銳不可當,今占有江、楚、控扼長江上遊,地險而兵強,才剽勢盛,與之爭鋒,如同以卵擊石,自取滅亡,不如就此將應天城獻給他,歸附在他的旗下;有的認為陳友諒新得太平城,氣焰正盛,莫若先退出建康,鍾山有王氣,可以據守在那裏,待其氣衰,再與之決戰;有的說陳友諒不過一沔陽漁家,刀筆小吏,要與他在建康決一死戰,萬一戰不勝,即使逃走也不遲。

朱元璋覺得都不甚妙,但一時又不得要領。他環視了一下全場,見劉基雙目炯炯,沉默不言。朱元璋見狀,知道這位軍師一定又有妙計在胸了。他連忙召劉基進入內室,問他為何一言不發。劉基憤憤地說:“先立斬主張投降及逃鍾山的人,才可以樹立正氣,消滅陳賊。”朱元璋說:“先生有何具體計策?”劉基答道:“陳友諒這次是以驕兵來戰,勞師遠襲。而我們則有了上次失守太平城的教訓,並且是以逸待勞。天道以後舉者勝,我們哪裏害怕打不贏他嗎?現在我們的當務之急是敞開府庫,心懷至誠,以穩固士民之心。古代兵法說,日行300裏,奔襲敵人,即使不交戰也會潰敗。為什麼?勞士疲勞!我們可先放棄幾個地方,移走兵餉,裝成逃跑的模樣,再派人假裝投降,引誘陳友諒全速奔襲,我們卻中途設下埋伏,派兵截斷他的後路,叫他首尾難顧。後援不至,奪敵之心;設伏圍攻,亂其部署;以逸待勞,挫其銳氣,怎麼會有戰而不勝的道理!然後我們乘勝追擊,陳友諒必然拚力逃命,我們不僅能收複失地,還可以占領他的屬地。陳友諒遭此慘敗,進一步製服他就容易了。帝王之業,在此一舉,天賜良機,豈可錯過?”

此言正合朱元璋心意。然後他們密謀,先命胡大海出搗信州,牽製陳友諒後路;命常遇春、馮國勝、華高、徐達等將領各處埋伏,打算截擊。一切部署停當,朱元璋先請陳友諒的老朋友康茂才給其寫一封密信,假稱與陳友諒裏應外合,請他趕快來攻城。

陳友諒收到信後,不禁一陣暗喜:“這下勝券在握了。”他急於取勝,占領建康這塊風水寶地,於是馬上發兵進攻。

朱元璋這邊也在積極準備:先在石灰山側埋伏奇兵3萬人,並拆掉江東木橋,易以鐵石,設置水障,隻等他中計。時日既到,陳友諒果然如約,引著戰船徑直駛入一條狹窄河道。到達江東橋時,看見橋下都是大石塊,沒有了原來的木橋。他甚為驚異,連忙用暗語聯絡,並無一人答應。這時,陳友諒方知中計,但想撤退已遲。

朱元璋的軍隊見陳友諒已到達江東橋,黃旗一舉,伏兵見此信號,跳躍四起,水陸夾攻。不一會,陳友諒全軍就被殺得大敗,他自己獨自跳上另一小船逃走了。朱元璋指揮大軍乘勝追擊,太平城失而複得,取得了保衛建康的大捷。

勝利後論功行賞,朱元璋欲將最高級別的“克勝獎”獎給劉基。劉基認為自己隻圖懷才有遇、學有所用,不圖眼前的名利,故堅辭不受。從此之後,劉基聲名大振,人們都說他是諸葛孔明再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