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嚴峻的形勢麵前,元至正二十年(1360)三月,劉基終於決定去應天府——今日南京,觀察朱元璋對自己的真實態度。此時,他已經年近50了。離開青田時,他還不十分相信,拒絕了率軍前去的建議。他把部隊交給自己的弟弟劉陛和得力家人統率,要他們好生保衛家鄉,提防方國珍的進攻。
3投奔元璋,重創友諒
劉基到應天不久,就受到朱元璋的接見。朱元璋用上賓之禮接待了他,又命有司修禮賢館讓他住進去。劉基見朱元璋誠心誠意,自認為遇到了明主,馬上呈上時務18策,內析內外形勢,詳陳滅元興邦、掃除僭亂的大計方針。朱元璋聽後大喜過望,當即把他留在身邊參與機密謀劃,尊稱他為“老先生”、“漢之張良”。
劉基長期以來的願望終於實現,他的政治軍事才幹也得以一展。於是他運籌帷幄,出謀劃策,幫助朱元璋征東平西,走南闖北,逐鹿中原,幹出了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成了朱元璋智囊中的中心人物和忠心耿耿的謀士。甚至在他晚年將要告老還鄉之前,還不忘朱元璋帝業的鞏固。公元1371年,朱元璋雄心勃勃,既定中都,又銳意要滅擴廓軍。劉基臨歸青田前,還上了最後一道奏章說:“鳳陽雖帝鄉,但不是建都地。王保保不可輕視。”但朱元璋沒有認真考慮他的奏文,倉促發兵西征,結果大敗而歸。擴廓最終逃入西北沙漠,成為邊疆禍患。事後朱元璋大悔。
劉基初到應天,在軍事戰略上為朱元璋做了兩件大事。這個時期正是朱元璋的政治、軍事勢力發展壯大的至關重要的時刻。朱元璋起兵後,利用劉福通在北方抗擊元軍之際,揮兵南進,一路下滁州,取太平,占建康,攻江浙,軍事力量大增。但在政治上,他依然尊奉小明王韓林兒,受他的封爵,用龍鳳年號。至正二十一年(1361)元旦,朱元璋在南京中書省設禦座,遙拜小明王,行正且慶賀禮,文武百官齊拜,隻有劉基不拜。朱元璋問其緣故,劉基說:“他隻不過是個牧童而已,奉之何為?”劉基認為,在群雄四起之際,要成大業就必須擺脫別人的牽製,完成獨立。朱元璋聽後很是感動,後來終於廢掉了小明王韓林兒。
其時,另外有兩股勁敵。一是陳友諒,據湖廣,扼長江上遊;一是張士誠,稱霸蘇杭,占富庶之地。二者對朱元璋形成夾擊之勢,威脅很大。朱元璋決定主動出擊,打破腹背受敵的局麵。有人主張先打張士誠,他們認為張士誠力量薄弱,距離很近,容易取勝,且江南地區物產豐富,攻占後有利軍需。朱元璋問劉基的意見,劉基卻主張首先攻滅陳友諒。他說:“主公據有金陵,形勢險要,地理條件很好,但東南有張士誠,西北有陳友諒,兩人屢次為害於您。必須掃除二寇,無後顧之憂,才能北定中原。張士誠誌向狹小,隻圖保其地盤,不會有什麼作為,暫時可以不必管他;陳友諒則不同,他野心大,欲望高,是個最危險的敵人,擁有精兵巨艦,據我上遊,無時無刻不想滅掉我們。麵對這種形勢,在戰略上我們不能兩麵作戰,應當集中力量首先殲滅陳友諒。陳友諒消滅之後,張士誠勢孤力單,一舉可定。接著再北取中原,霸業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