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勝糾正道:“我是回本州,不是去並州。”
司馬懿問:“您不是去並州嗎?”
李勝又重複一遍:“我是回本州,回荊州。”
司馬懿裝作才明白的樣子,說:“我年老糊塗,沒有聽懂您的話。您調回荊州,正是建功立業的好機會。”
李勝回去後,將其所見所聞詳告曹爽,並說:“司馬公不過是尚有餘氣的屍體而已,形神已離,不必再對他有何顧慮了。”
曹爽最感棘手的就是司馬懿,聞其不會久於人世,就更加肆無忌憚了。249年正月,魏少帝曹芳拜謁高平陵,曹爽兄弟及其親信皆隨同前往。
司馬懿認為時機已到,發動了兵變。他和其子司馬師、司馬昭率三千武士,假傳皇太後之旨,占領了城門和武器庫,廢免了曹爽兄弟。然後,親率太尉蔣濟等兵屯於洛水浮橋,派人去勸曹爽投降,並指洛水為誓,保證對曹爽等人僅是免除官職,決不加以殺害。
曹爽的謀士桓範力勸曹爽:“趕快保護皇帝到許城,下詔調兵,鎮壓司馬懿的反叛。”然而,無論恒範怎樣勸說,曹爽最終還是決定投降。他把刀往地下一扔:“免官就免官,革職就革職,反正我還能當個富家翁。”
然而,曹爽又一次上當了。時隔不久,曹爽兄弟及其黨羽,被冠以大逆不道,妄圖謀反之罪名,全被處死,並滅三族。
在這場曆時十年的政治大搏鬥中,司馬懿運用韜晦之計,先對自己加以偽裝,既保護了自己,又麻痹了對手,同時積蓄力量,伺機反撲,終於抓住戰機,擊敗了對手,奪取了朝廷大權。
兩年後,251年,司馬懿病死於洛陽。
其子司馬師、司馬昭承其父誌,連續打敗政敵,264年,司馬昭自立為晉王,立其子司馬炎為王太子。265年,司馬昭死去,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讓位,司馬炎正式當了皇帝,稱晉武帝,建立了晉朝。追諡司馬懿為晉宣帝。
《晉書》評論司馬懿說:“宣皇以天挺之姿,應期佐命,文以纘治,武以棱威。”“雄略內斷,英猷外決,”“兵動若神,謀無再計。”南宋陳亮說:“魏之天下,非司馬氏不能安也。”
僅從司馬懿能“受遺二主,佐命三朝”來看,就足以證明其才幹超群,智謀非凡。如果說,速擒孟達,智抗諸葛,大敗公孫淵等戰例,顯示了他在對外作戰上的智謀,那麼,多次裝病,誅殺曹爽等事例,則顯示了他在對內鬥爭中的韜略。他是三國時期的大謀略家。
十五、善斷大事的宋代謀臣:寇準
在中國古代的曆史人物中,北宋宰相寇準可以稱得上一位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名人。由於宋元以後小說、戲曲的媒介宣傳作用,寇準始終以正直、機智的忠臣形象為廣大人民所愛戴和尊敬。其實,曆史上的寇準與民間流傳中的寇準形象有較大的差異,他是一位既有優點又有缺點的血肉豐滿的封建大臣。他為官四十餘年,兩度入相,又兩次罷相,起起落落,晚年竟然被貶至南方的蠻荒之地——廣東雷州,擔任一個管理戶籍的小官,最終客死南疆。作為一個對大宋王朝、對中國曆史都產生過巨大影響的政治人物,這悲劇性的結局無疑暗示了寇準真實而不平凡的人生曆程,更值得後人去認識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