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如願以償,張儀不勝欣喜。他正琢磨著該怎樣酬謝為他搭橋鋪路的好心人,不料,好心人居然要告辭而去。張儀大惑不解:這位好心人費盡心機,耗盡資財,卻絲毫不要酬報,他圖的是什麼呢?

好心人向張儀揭開了謎底:所有這一切,都是蘇秦精心安排的。

蘇秦料到,趙國作為合縱抗秦的盟主,勢必要被秦國視為眼中釘,列為首要進攻的目標。為了不致如此,蘇秦便想派遣一個人去秦國,不但能夠得到秦王的重用,而且還能勸阻秦國進攻趙國。誰能擔此重任?趙國盡管也頗具文臣武將,策士遊客,但蘇秦篩來選去,覺得沒有一人中意。在蘇秦看來,能擔此任者,非張儀莫屬。但蘇秦深知,如與張儀開誠布公地明談,恐怕會事倍功半。於是,采用了羞辱張儀的激將法,爾後派人暗中保護,資助張儀,使其暢通無阻。

這位好心人便是蘇秦的家臣。

張儀清楚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不但對蘇秦的怨氣全然煙消雲散,而且還對蘇秦感激倍至,暗想,沒有這位老同窗的策劃,恐怕也不會有我今日的平步青雲。於是,他讓蘇秦的家臣回去稟報蘇秦:“請替我拜謝蘇先生。讓蘇先生放心,在他當權的時候,我決不會做出有損趙國利益的事。”

張儀決計要幫助蘇秦,照顧趙國,但他又絲毫不能損害秦國的利益。這也真夠讓張儀為難的。但張儀畢竟是張儀,他自信會有辦法的,他也確實真有辦法。

對於六國諸侯聯盟抗秦所造成的威脅,秦惠文王愈來愈深感不安,夢寐以求地想拆散聯盟。

一天,秦惠文王向眾臣詢問拆散聯盟之計。一位大臣馬上進諫:“聯盟是趙國開頭的,大王應該發兵先打趙國。誰去救趙國,咱們就打誰。六國諸侯無一不懼怕我們秦國,恐怕誰也不會為了趙國而自找挨打。這樣一來,聯盟就拆散了。”

眾臣全部讚同。隻要秦惠文王一點頭,趙國馬上就會戰火連天。

“我看不能這麼做。”張儀急忙站出反對。他早就提防著秦國眾臣提出此議,也做好力排眾議的準備。“六國剛訂立聯盟不久。彼此無隙,硬拆焉能拆散?!如若我們發兵進攻趙國,韓、楚、魏、齊、燕一起聯合起來攻打我們,敵眾我寡,後果不堪想像。”

秦惠文王也擔心會出現這種局麵,問:“依你的意見呢?”

張儀胸有成竹地說:“硬拆不如軟拆。依我看,無須大動幹戈,隻要設法讓他們互相猜疑,拆散他們的聯盟就指日可待了。離咱們最近的是魏國,最遠的是燕國,咱們不妨先從這一遠一近入手。咱們把從魏國拿來的城邑退還他幾個,魏國準會感激大王。另外,隻要大王把女兒許配給燕國太子,就和燕國成了親戚。這樣,我們秦國就不再孤立了,而且六國也會彼此暗存戒心,聯盟就會瓦解。”

秦惠文王覺得言之有理,便依張儀計策去做。果然奏效,魏國和燕國貪圖眼前利益,和秦國交好了。

魏國脫離了聯盟,有些事就由不得魏國了。張儀怎能讓秦國得到的城池白白地送給魏國呢?那不過是他吃小虧占大便宜而已。

張儀暗含機關地勸告魏王:“秦國對魏國如此寬厚,魏國可不能失禮呀!”

魏王聽出張儀的弦外之音,但魏國此時已孤立無援,無計可施,隻好忍痛割愛,獻出了上郡和少梁,以感謝秦王。

魏國因小失大,秦國獲利頗豐。

張儀此舉,既幫助了趙國,使其免遭戰火;又拆散了聯盟,使秦國從中漁利。這全憑張儀的足智多謀。不然,恐怕隻能是非此即彼,要麼損於秦利於趙,要麼利於秦損於趙。如此兩全其美,顯示了張儀非凡的謀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