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八、策士之雄的秦國宰輔:張儀

張儀(?—公元前309年),戰國時魏國貴族的後裔。善遊說,足智謀,力爭連橫親秦,可謂策士之雄。開始時張儀也曾四處碰壁,甚至在楚國還被誣為竊賊慘遭毒打。妻子為此曾責怨他不該遊說,他問妻子:“你看我的舌頭還在不在?”妻子笑著說:“舌頭還在呢。”他說:“這就足夠了。”由此可見,他對自己的遊說之術是多麼自信和執著。後來,果然於公元前328年,也就是秦惠文王十年,他被委以重任,擔當秦國的相國。執政期間,他極力擁戴惠文王稱霸,迫使魏國獻出上郡,瓦解齊楚聯盟,遊說各國服從秦國。秦武王繼位後,他到魏國任相,公元前310年死於魏國。

1受辱赴秦,扶秦助趙

如果說張儀是連橫派的一員主將,那麼蘇秦則是合縱派的一麵旗幟。合縱與連橫,抗秦與親秦,針鋒相對,勢不兩立。然而,有趣的是,張儀的出山,居然是蘇秦一手策劃、精心安排的。

張儀和蘇秦,曾一起侍奉過縱橫家代表人物之一的鬼穀子,向其學習遊說之術,彼此都深諳其道,不過,蘇秦自愧不如張儀。然而,蘇秦已在趙國當上了官高祿豐的相國,張儀則尚在家中窮困潦倒。

蘇秦要請張儀出山。於是,戲劇性的一幕開始了——

蘇秦既不親自前往,又不堂而皇之地遣使邀請,而是派人喬裝打扮,暗中行事。派去的人尋機接近張儀,然後再三啟發張儀應該投奔蘇秦。張儀正苦於懷才不遇,便決定投奔蘇秦,以求飛黃騰達。

然而,張儀萬沒料到,一到趙國,就先吃了個閉門羹。蘇秦叮囑門下的人不給他通報,又要讓他不能離去。張儀陷入了欲進不得、欲退不能的尷尬境地,但張儀還是懷著一線希望耐心等待。

度日如年地熬過了好幾天,終於盼來了蘇秦的接見。盡管先前的冷漠已使張儀料到,此番接見肯定不會怎麼隆重和熱情,但實際境況比他的預料還要糟糕百倍。蘇秦孤傲地坐在堂上,而讓張儀像個卑微的下屬似的坐在堂下,還用刻薄的話語羞辱他:“憑您的才能本不應該這樣的,可您卻讓自己落魄不堪到這種地步。我完全可以說句話使您得到富貴,隻是您不值得錄用啊!”說完,告辭而去。

千裏迢迢而來,未能如願以償,反倒遭受一番羞辱,張儀自然是悔恨交加,怒火中燒。憑他的伶牙俐齒,他完全可以在唇槍舌劍中也汙辱對方一番,讓薄情寡義的老同窗無地自容。但他沒有貪圖一時的嘴上痛快,而是不動聲色地忍受了莫大的汙辱,怕的是生出事端,毀掉自身前程。竭力忍耐的同時,更激起了他遠大的抱負。張儀暗下決心,一定要出人頭地,洗刷掉此番恥辱!

張儀決定棄趙而去,投奔他邦。去哪裏呢?張儀不想再東奔西闖,盲目而行,他要去扶持一個能夠困擾趙國的諸侯。在他看來,隻有這樣,才能雪恥洗辱,更能一展宏圖。分析了各個諸侯的情況,他認為惟有強大的秦國是可去之處。於是,他毅然決定:投奔秦惠文王!

張儀當時那麼窮困,想去秦國,想見秦王,真可謂“山重水複疑無路”啊。然而,張儀居然時來運轉,剛上征程就遇見了一位慧眼識英雄的好心人。看得出,這位好心人是個家資萬貫的豪富,可對張儀卻像忠實的奴仆對待高貴的主人,伴他同行同宿,代為支付一切費用,使他一帆風順地到了秦國。要見秦王,必得有人引薦。可是,張儀根本沒有可作敲門磚的資財。這位好心人慷慨解囊,拿出金銀,幫他在朝廷內外頻繁活動。終於,這位好心人的金銀財寶為他鋪就了走向秦王宮殿的輝煌之路。

秦惠文王召見了張儀,見其能言善辯,足智多謀,立刻拜為客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