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萬裏浮雲陰且晴(下)(2 / 3)

諸葛亮靜靜地看著周瑜的背影,而我則是越聽越覺得哪裏不對勁。

“瑜已查明,曹操糧草盡皆屯於聚鐵山。本打算親自前往,奈何主公還要瑜前去柴桑提調水軍,無法抽身。在此,瑜懇請孔明率劉皇叔帳下精兵猛將,前去襲糧,瑜願撥一千江東將士相助。此事關係重大,望孔明三思。”他將“三思”二字咬得很重。

沒等諸葛亮開口,我便幽幽地說道:“公瑾兄認為曹操不會派重兵把守聚鐵山?他最習慣斷他人糧道,又從官渡獲取了如此大的利益,試問他又怎麼不會嚴加防範自家糧道?”照這樣算來,莫說一千士兵,就是一萬士兵也不一定夠用,周瑜到底在搞什麼鬼!

“正因為平生做慣了這樣的事情,曹操必認定沒人敢犯險斷他糧道,我們就是要攻其不備。”

“都督為何執意如此?”我冷冷地問。“這種幾無勝算的行動。”

“為何幾無勝算?正所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此計若成,敵軍定當損失慘重。那時我們的勝算更大。瑜希望在江東努力的同時,皇叔也要多多出力才是。”周瑜換上了一副公事公辦的臉色轉過身來。

我有些不可思議地望著他。諸葛亮緩步上前,對周瑜拱手道:“公瑾放心,我們既已達成聯盟,雙方便都會竭盡所能。公瑾如此說,我們便即刻回去準備。天色不早,公瑾早些休息。”

待諸葛亮二人走後,周瑜踱至門邊。遠遠望去,可以看到孫權的將軍府已經是燈火通明,然而此時,周瑜心裏卻升起一絲寒意。

“孔明,你怎麼看待此番行動?”我邊走邊問諸葛亮。

“再容我想想。”他依舊沉思著。我們並沒有直接回驛館,而是走在通往江邊的路上。

沒走多久,諸葛亮突然苦笑一下,口中喃喃道:“原來如此。”他拉著我走到一偏僻之處,找了一片幹淨的地方席地而坐。從江麵上吹來的風輕拂著發梢,十分愜意。

“孔明,你到底想通了什麼?”

“想通了公瑾話中之意。”

“他話中之意當然是要加害我們。”我失望地說。“我們若去,則中曹操埋伏;若不去,孫劉聯盟又說不過去,江東便有了話柄以待日後之用。”

“可依我看,月鳶再次錯怪公瑾了。”諸葛亮正色道:“公瑾言語間,有相害之意,亦有相救之意。我來問你,你是否輕易便能察覺到前往聚鐵山襲糧此舉是想折損我兵力?”

“那是自然。”我略帶怒容。“自從他提起讓我們效仿官渡之戰開始,我便知道他圖謀不軌。周瑜不僅僅要損我兵力,他可能還想假借曹操之手來除掉你。”我話音低到幾乎聽不見。

諸葛亮毫不在意地一笑。“不過依公瑾的智慧,若真心想害我,又豈會用如此淺顯的計謀?”

“這???”

“所以,公瑾一定是身不由己。‘效仿官渡’、‘撥兵一千’、‘攻其不備’、‘望我三思’,都是在提醒我們,這是個陷阱。”

“身不由己?”我皺眉問道:“為何身不由己?有誰會逼他這樣做?”問道此處,我突然打了個冷戰,心中冒出一人。

“孫權!”

諸葛亮黯然地點了點頭。

“孫權,他為何要如此?”

“依我看,一者,孫權器量並不大,且容易忌諱他人。我想,可能是白天的談話埋下了禍根;二者,孫權年少,內心或許不易平衡。因而公瑾最後叮囑我們,除非主公為孫劉做出一定的貢獻,否則孫權是不會輕易罷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