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正推動著各民族國家走向世界曆史的進程,從各個方麵不斷地塑造出全球化意義上的民族國家;民族國家也在這種生存境遇的催迫之下,通過創造性的實踐探索和創新性的理論反思,強化自身的民族化建構,以應對當下充滿差異、矛盾和衝突的民族國家之間的各種挑戰。當代中國自覺地將自己的發展與民族化建構融入全球化進程之中,自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以來,黨通過艱苦的實踐探索,在中國的民族建構上取得了巨大成就,進一步推進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民族國家理論的發展。

(一)當代中國民族國家利益建構及其理論成果

國家利益的社會化建構是當代民族國家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中國民族國家的創建過程始終是與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維護和實現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始終是與國家的主權獨立、廣大勞苦大眾的政治解放和生活富裕以及社會的穩定和發展聯係在一起的。這種創建原則,中國民主革命曆程已經得到證明,無論哪個階級、哪個政黨,如果脫離了這一原則,就必然被曆史所拋棄。中國共產黨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不僅代表了本階級的利益,為謀求無產階級的解放而鬥爭,而且還代表了整個中華民族和中國廣大人民的利益,為謀求民族的獨立和解放,為廣大人民翻身解放和當家作主而奮鬥;在革命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把武裝鬥爭與土地革命結合起來,把動員人民群眾與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結合起來,把革命隊伍建設與維護和實現人民群眾實際利益結合起來,為中國社會主義國家利益的社會化建構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以鄧小平為核心中共第二代領導集體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把國家利益的社會化建構更加切實有效地落實到為人民謀福祉這個根本點上來,開辟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利益的社會化建構的新時代。其一,在建構內容上,尊重人民群眾的勞動熱情和致富願望,將物質利益納入人民利益的範疇,將物質利益與精神需求統一起來。其二,在建構思路上,把人民利益的實現建立在不斷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不斷促進社會全麵進步的基礎上,把追求共同富裕的目標與通過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後富的具體過程統一起來。其三,在建構策略上,尊重社會經濟發展規律,把人民群眾的個人利益與社會主義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結合起來,把勞動分配與非勞動分配、效率優先與兼顧公平、政策性分配與市場性分配等結合起來。其四,在對外民族化建構上,明確提出以國家利益作為處理對外關係和國際事務的最高準則,把維護國家的主權利益與維護國家的經濟利益統一起來。其五,在對內民族化建構上,突破了“民族問題的實質是階級問題”的思想禁錮,把民族利益的實現與推進各民族地區的改革、發展和穩定緊密結合起來。其六,在建構評價標準上,把“人民利益標準”同“生產力標準”統一起來。由此可見,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國家利益的社會化建構思想體現的是一種“人民化”的社會性建構方式。

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以來,中國共產黨繼續推動並係統、全麵地展開了國家利益的“社會化”建構實踐,取得了重大的理論成果。

1國家利益的“人民化”:從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到科學地維護、實現和發展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市場利益多元化背景下,國家利益的“人民化”建構重在為最大多數人謀利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社會利益的分化和矛盾日益嚴重,利益的調整勢在必行。黨的方針和政策首先是考慮並滿足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江澤民同誌強調:“最重要的是必須首先考慮並滿足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這始終關係黨的執政的全局,關係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全局,關係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和社會安定的全局。應該說,社會利益多樣化與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在國家的政策導向上必須著眼於解決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切身利益問題,不斷改善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的生活,使社會的絕大多數人都能從改革和現代化建設的發展中不斷獲得實際利益,在實際工作中,協調好人民內部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利益關係。江澤民同誌在《在慶祝建黨八十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人民群眾的整體利益總是由各方麵的具體利益構成的。我們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應該正確反映並有利於妥善處理各種利益關係,都應該認真考慮和兼顧不同階層、不同方麵群眾的利益。”為最大多數人謀利就需要黨和政府時刻從關心群眾的切身利益入手,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機製,做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者,時刻關心群眾的切身利益,讓人民群眾不斷獲得看得見的利益。對此,江澤民指出:“在整個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都必須努力使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群眾共同享受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使他們不斷得到看得見的物質文化利益,從而使他們愈來愈深刻地認識到實行改革開放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祖國的富強之道,也是自己的富裕之道,也從而使他們更加自覺地為之共同奮鬥,這是我們的事業不斷發展並取得最終成功的根本保證。

要為人民服好務、謀好利,不僅要牢固樹立人民利益的思想情感,而且更要科學地維護、實現和發展人民利益,重視探索為民謀利的科學方法、途徑和機製。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黨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一個重要方麵就是黨在新的曆史時期如何以科學的思想、科學的製度和科學的方法,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首先,是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以人的全麵發展為目標,科學處理人與物、經濟發展與人的發展、部分人發展與全體人發展、社會發展與人的全麵發展的關係。胡錦濤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麵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胡錦濤:《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04年4月5日。其次,是實現人民利益的全麵、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全麵發展就是全麵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麵進步,使廣大人民群眾的各方麵的利益能夠得到切實的發展和保障;協調發展就是“推動建立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有效體製機製”,通過“統籌”進一步理順社會利益關係,調整社會利益結構,協調社會利益矛盾;可持續發展就是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人民利益的永續發展。最後,社會的和諧是實現人民利益的科學發展的根本前提。社會的和諧首要的是要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的矛盾,尤其是要科學認識和處理人民群眾之間的利益差別和利益矛盾,協調人民內部不同群體之間、各方麵的利益關係,達到“利益和諧”。

2國家利益的“民族化”:以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各民族人民的利益

國家利益的社會化建構另一種重要形式是“民族化”建構。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促進共同發展是國內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我國的民族問題歸根到底是民族利益問題。江澤民在思考我國民族問題的出路時,牢牢地把握住了改革、發展、穩定這個決定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能否實現現代化的大局,要實現各民族地區的穩定,就必須加快民族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要實現發展就必須不斷推進民族地區的改革開放。這是實現各民族地區人民利益的根本出路,也是當代中國國家利益“民族化”建構的必然途徑。江澤民指出,新時期的民族矛盾,主要表現為各民族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前提下的生產的落後性與各族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的矛盾。因此,當今中國民族問題的主要表現為發展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途徑也在發展,離開發展來認識民族問題是空洞的。為此,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對如何加快少數民族發展問題,創造性地提出並實施了五大發展戰略:沿邊開放戰略、科教興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西部大開發戰略、跨越式發展戰略;對如何維護民族地區的社會穩定問題,要求黨的領導幹部正確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堅決糾正在對待民族宗教問題上的麻木不仁和官僚主義等現象,高度警惕敵對勢力利用民族宗教問題對我進行分化、西化的圖謀;對民族地區如何搞好改革開放工作,要求民族地區的改革應堅持從實際出發,分類指導,慎重穩進,注意聽取當地意見,先試點後推行,利用好各種有利條件,興利除弊,堅持發展促團結的方針。

3新時期中國民族國家的共同利益: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礎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

馬克思在1847年11月29日紀念波蘭起義17周年大會上說過,“要使各民族真正團結起來,他們就必須有共同的利益”。恩格斯也曾說過,“沒有共同的利益就不會有統一的目的,更談不上統一的行動了”。因此,建構國內各民族共同的利益是實現民族團結和社會進步的基本條件,也是現代國家的利益建構的重要內容。隨著我國社會主義製度的建立、民族地區的民主改革的實施以及民族區域自治製度的切實推行,國內各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麵的利益,也是中國社會主義國家的根本利益,少數民族的利益與社會主義國家的利益緊密地聯係在一起,成為當代中國民族國家建構的共同利益。1979年鄧小平談到我國的民族工作時指出:“我國各兄弟民族經過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早已陸續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結成了社會主義的團結友愛、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關係。各民族的不同宗教的愛國人士有了很大的進步。在實現四個現代化進程中,各民族的社會主義一致性將更加發展,各民族的大團結將更加鞏固。

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以來,中國國家利益的“民族化”建構突出特點是,民族問題、民族利益等逐漸被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曆史進程中,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礎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成為新時期中國民族國家的共同利益。江澤民1995年視察陝甘寧地區時指出:“民族問題是社會總問題的一個部分,民族問題隻有在解決整個社會問題的過程中才能逐步解決,我國現階段的民族問題隻有在建設社會主義共同事業中才能逐步解決。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曆史進程是國內各民族實現自身利益的前提和保障。隻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保證國內各民族人民實現真正平等,消除各民族之間經濟、文化發展上的差別;才能在各民族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解決和消除某些具體權益主要是經濟權益方麵的矛盾和糾紛;才能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保持和發展各民族獨特的文化傳統和宗教信仰,避免因工作不慎或不當而傷害各民族之間的關係和感情;才能從根本上抵製國際敵對勢力的滲透、破壞、分裂和顛覆活動,維護各民族團結、穩定和發展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麵,如果各民族地區長期落後於先進地區,那麼中國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最終成功。江澤民1995年視察陝西甘寧地區時指出:“沒有西部地區的繁榮昌盛,就不可能實現我們整個國家的繁榮富強,沒有西部地區的社會穩定和民族團結,就不可能保持我們整個國家的社會穩定和民族團結;沒有西部地區的全麵振興,就不可能達到整個中華民族的振興;沒有我們西部地區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有我們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最終成功。”

4捍衛國家的根本利益,維護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

冷戰結束以來,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民族國家利益的建構,在民族國家的全球交往中,積極融入全球共同體,努力成為全球共同體的一部分,在全球競爭和合作中獲得經濟的發展和國家競爭力的提升;同時,在全球投資貿易、國際規製、全球公共事務、文化價值等領域的全球博弈中維護和拓展本國的國家利益。中國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一方麵,在不斷重構國內社會經濟結構、培育和發展市場經濟的同時,積極融入全球共同體中,堅持國家利益的核心原則,維護和擴展國家戰略利益的範圍和空間。其一,維護國家安全利益:防止外敵入侵,預防、製止和擊退對本國領土的軍事進攻;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營造和平穩定的國際安全環境;推進軍事現代化變革,實行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堅持質量建軍,打贏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推動多邊安全合作,拓展中國的安全利益。其二,拓展國家政治利益:維護中國的獨立和自主;保證社會穩定,避免和製止可能出現的社會動亂。其三,擴展國家的經濟利益:確保國家經濟安全;開拓國際市場資源,獲得技術、管理經驗、資本和資源,推動本國經濟的發展;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倡導和推動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實施走出去的戰略,擴大國際份額,壯大國有經濟勢力,提高民族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其四,維護國家文化利益:堅持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推動中國傳統文化和文化產業走向世界;開展文化外交,在國際交往中倡導並注入中國傳統文化要素;維護中國文化安全,加強文化管理,構建中國特色政治文化。另一方麵,在當代中國國家利益的全球化建構中,中國並沒有固守自己的“狹隘”的民族國家利益,而是站在維護和發展世界人民根本利益的基點上,從以往的意識形態化的國際主義逐漸轉向維護世界人民利益的世界主義,樹立中國民族國家的全球意識,在民族國家的全球交往中,以國際事務的是非曲直為基礎,以維護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原則,來分析和解決國際問題。

(二)當代中國民族國家主權建構及其理論成果

國家利益是民族國家建構基礎和最高原則,而國家主權利益則是民族國家利益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由於國家主權歸根結底是因利益鬥爭而建構起來的,因此,國家主權的建構服從國家利益的建構。當主權原則與國家最高利益相抵觸時,需要權衡利弊,不排除在國家主權的具體問題上作出暫時的讓步,服從於國家最高利益。但國家主權又是民族國家利益的天然保護傘,成為一定社會群體包括階級群體維護自身既定利益的有力的政治權杖。因此,民族國家主權的建構總是圍繞著主權對內的至高性、對外的獨立性、結構的完整性等方麵展開的。換句話說,國家主權的建構包括國內政治層麵的建構和國際政治層麵的建構。盡管全球化給民族國家主權帶來了嚴峻的挑戰,但在全球性交往中的世界各個民族國家為自身的生存和發展而計,又無不在強化著國家主權的建構,無不是從國內治理實際出發,依據傳統主權理念和當下全球主權交往中通行做法來加強國家主權建構,積極倡導一種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型的主權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