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世俗傳奇(6)(1 / 3)

第二節世俗傳奇(6)

許仙呢,被關在金山寺裏,死活也不肯剃頭發做和尚。最後,終於找著個機會,逃了出來。他後來找尋了很久,夫妻倆才又到了一起。

日子過得快,轉眼到了新年元宵節,白娘子生下一個白白胖胖的娃娃。孩子滿月的那一天,許仙家裏辦“滿月酒”,許仙的姐姐和小青忙裏忙外張羅。白娘子清早起身,在內房梳妝打扮,許仙在一旁看著自己的妻子,見她紅嬌嬌的臉,烏光光的頭,比以前更好看了。他看著看著,忽然想起:今天娘子要抱孩子出去跟長輩親友們見麵,討個彩頭,可惜她頭上戴的首飾都丟了……正想著,忽然聽得大門外弄堂裏有個貨郎在叫喊:“賣金鳳冠口羅,賣金鳳冠口羅!”

許仙一聽,就悄悄跑出去把金鳳冠買了回來。白娘子看看那金光閃閃的金鳳冠,心裏也很喜歡,就讓許仙把它戴到頭上。不料這金鳳冠一戴到頭上,就緊緊箍住啦,再也脫不下來。它越箍越緊,越箍越緊……白娘子這時隻覺得頭重腦疼,眼前金星亂冒,支撐不住,便一頭倒在地上昏暈過去了。

這場飛來大禍,把許仙驚呆了。他慌忙奔出門去,找貨郎算賬。奔到門口,一看,貨郎不在了,隻見法海和尚手持青龍禪杖,擋在門外。原來,那個賣金鳳冠的貨郎是法海和尚變化的。自從許仙逃出了金山寺,法海和尚便到處尋找他,這天又來到杭州,打聽到許仙正在給他兒子辦“滿月酒”,就用金缽變頂金鳳冠,來捉拿白娘子。

法海和尚見許仙氣急敗壞地奔出來,麵色都變青了,料想已經入了圈套,就衝著他一陣冷笑,說道:“施主,好言相勸你不聽,今天我上門來收妖來了!”

說著,法海和尚便大踏步闖進房裏,許仙要攔也攔不住。法海和尚朝白娘子頭上吹了一口氣,金鳳冠就變成金缽。金缽射出萬道金光,把白娘子團團罩住。小青撲過去想跟法海和尚拚命,隻聽白娘子在金光裏喊她:“小青快走,小青快走,你練好功夫,日後再來替我報仇吧!”

小青自量也鬥不過法海和尚,就化一陣青煙從窗口跑了。許仙死死抓住法海和尚不放,隻聽白娘子在金光裏麵喊他:“官人珍重,官人珍重!你要好好撫養孩子呀!”

許仙是個凡夫俗子,他更奈何不得法海和尚,隻好從床上抱起孩子,讓白娘子再看上一眼。

白娘子淚痕滿麵,她的身體在金光下麵已漸漸縮小,最後,變成一條白蛇,被法海收進金缽裏去了。

法海和尚收了白蛇,就把白娘子鎮在雷峰塔下。

後來,小青在深山裏練功夫,也不知練了多少年,本事練得差不多了,就趕回杭州來,尋法海和尚報仇。

他們打了三天三夜,還分不出誰贏誰輸。幹戈聲震得山搖地動,一直飄到了西天如來佛祖的耳朵裏,把如來佛的瞌睡給吵醒了,他睜開眼來一看,發覺自己的三樣寶貝被偷了去,心裏很氣憤,就踏著蓮花,駕起祥雲來尋找。

如來佛飛到杭州上空,見法海和尚和小青正打得熱鬧。法海和尚剛剛避過小青的青鋒寶劍,用青龍禪杖向她頭上砸去,如來佛在空中用手輕輕一招,那青龍禪杖就脫開法海和尚的手,向天上飛去啦。法海和尚丟了青龍禪杖,心裏慌亂,急忙脫下身上的袈裟,想把小青裹住。哪知袈裟一脫下來,也“呼”地一陣風飛上天去了。這時,又聽“轟隆隆”一聲巨響,雷峰塔倒掉了,砌在塔裏的金缽也飛上了天。

白娘子從塔裏麵跳出來,就和小青一起圍攻法海和尚。法海和尚本來就沒有什麼本事,全靠如來佛的三件寶貝,如今寶貝都叫如來佛收回去了,哪裏還打得過白娘子和小青呢!他看苗頭不對,就化作一股黑煙,逃上了天空,哀求如來佛救命。如來佛恨他心術太壞,飛起一腳,踢得他連連翻了幾百個斤鬥,從空中翻落下來,“撲通”一聲跌進西湖裏去了。

白娘子見法海和尚掉進西湖裏,便從頭上拔下一股金釵,迎風一晃,變成一麵小小的令旗。小青接過令旗,舉上頭頂搖了三搖,西湖裏的水便一下子幹了。湖底朝了天,法海和尚東躲西藏,找不著一個穩當的地方。最後,他看見螃蟹的肚臍下有一絲縫隙,便一頭鑽了進去。

法海和尚被關在螃蟹肚子裏,從此再也出不來啦。據說,螃蟹本是直著走路的,自從肚子裏鑽進那橫行霸道的法海和尚,就再也直走不得了,隻好橫著爬行了。直到今天,人們吃螃蟹的時候,隻要揭開背殼,還能在裏麵找到這個躲著的禿頭和尚哩!

祖師魯班

魯班,姓公輸,名般,魯國人,由於“般”和“班”同音,古時通用,因此人們常稱他為魯班。魯班大約生於周敬王十三年(前507),約卒於周貞定王二十五年(前444)左右。

傳說,有一年魯班接受了一項很大的任務——建築一座大宮殿。這需要很多的木料,但是工程限期很緊。魯班的徒弟們每天都上山砍伐木材,但是因為當時還沒有鋸子,隻有用斧子砍,效率實在是太低了,而且徒弟們每天累得精疲力竭,可是木料還是遠遠不夠,耽誤了工程的進度。

在那個年代,完成不了奴隸主的任務是要受重罰的,魯班心裏非常著急,就親自上山察看。上山的時候,他偶爾拉了一把長在山上的一種野草,一下子手就被劃破了。

魯班很奇怪,小小的一根草為什麼這樣鋒利?於是,他把草折下來細心觀察,發現草的兩邊都長有許多小細齒,他的手就是被這些小齒劃破的。既然小草的齒可以劃破我的手,那帶有很多小齒的鐵條應該可以鋸斷大樹吧。

於是,依照他的想法,再加上金屬工匠的幫助,魯班做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把鋸——一條帶有許多小齒的鐵條。他用這個簡陋的鋸去鋸樹,果然又快又省力,鋸就這樣發明了,這為後代的木匠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現在,木匠彈墨線用的小鉤又被稱為“班母”,刨木料時頂住木頭的卡口又叫做“班妻”,這是為什麼呢?原來,魯班的母親和妻子也都從事生產勞動,並對魯班有很大的幫助。據說“班母”的由來是這樣的:魯班正在做木工活,用墨鬥放線的時候,原來是由他母親拉住墨線的另一頭的。後來經過多次實驗,母子倆想了一個辦法,他們在墨線頭上拴了一個小鉤。這樣,放線的時候,小鉤就能鉤住木料的一端,如此就代替了用手拉線,從此,魯班不再要母親的幫助,一個人就可以操作了。後世的木工為了紀念魯班的母親,便把這個小鉤取名為“班母”,也用來紀念這個創造。至於“班妻”,說的是魯班刨木料時,起初總是要由他的妻子來扶著木料,他才能刨木條。後來,魯班改用了卡口,並把它釘在一塊很大的墊木上,用來頂住要刨的木條。這樣,這個卡口就被人們稱為“班妻”。

魯班一年到頭,都在外麵四處奔波,給別人幹活。這一天,他忙了一上午,坐下來休息。旁邊,有一家人正準備做麵條,可是卻沒有麵粉了。

他們拿來一些麥子,放在石臼裏,用沉重的石杵去搗。搗麥的人累得滿頭大汗,才搗碎了很少一點兒。因為麥粒是橢圓形的,用勁小了,砸不碎;勁大了,又把麥粒砸跑了。可是在當時,人們都是用的這種辦法,根本沒有找到更好的辦法。魯班於是決心改革它,為人們解決困難。

又一天,魯班來到另一個地方幹活,恰巧看到一個老太太正在搗麥子。老太太年歲大了,舉不起石杵了。她扶著石杵,在石臼裏研磨著麥粒。

不一會兒,魯班走過去一看,見石臼裏的麥粒有不少已經磨成了粉。魯班從這裏得到了啟發。

回到家裏後,魯班叫他的妻子雲氏找來兩塊石料。他把石料鑿成兩個大圓盤,又在每個圓盤的一麵鑿出一道道的槽。其中的一個圓盤,他還安上了一個木把。鄰居們都很奇怪,不知道魯班做的是什麼?大家都圍過來看。隻見魯班把兩個圓盤摞在一起,鑿槽的兩麵相合,有木把的放在上麵,中心還裝了個軸。他在圓盤中間放上麥粒,然後轉動上麵的石盤,麥粒很快就磨成了麵粉。大家都高興得很,都稱讚魯班真是為人們立了大功啊!這就是兩千多年來,在我國廣大農村曾經普遍使用過的石磨。

魯班不僅是一個能為人民製造出各種生活用具的能工巧匠,而且是一個傑出的機械發明家。

當時,魯班生活的年代,正值諸侯爭霸,戰爭連年不斷。那時,每個城市都修有很高很厚的城牆。守城的將士們關上城門,站在城牆上守衛著。而攻城者呢,手中的武器不過是弓箭、長矛之類,很難將城攻下。常常是把城圍了幾個月,還是幹著急,攻不下來。

魯國國王命令魯班製造攻城的器械。魯班想來想去,想起了自己蓋房子時用過的短梯。踏著短梯,能登上房頂,要是造一個長梯,不就可以爬上高高的城牆了嗎?如果在梯子上還能射箭,不就可以打退守城的人了嗎?於是,魯班造出了“雲梯“。這種“雲梯“,能在平地上架起來,夠上高高的城牆,上麵還可以站人射箭。現代消防器材中的雲梯,就是從這個雲梯發展演變而來的。

還有一個有趣的關於魯班造木鳶和木仙人的故事。

話說魯班成婚後不久,就被涼州(今武威)的一位高僧請去修造佛塔,兩年後才完工。他人雖在涼州,但對家中父母卻放心不下,更想念新婚的妻子。他天天想,怎樣既不誤造塔又能回家呢?他在天空飛旋的禽鳥的啟發下,造出了一隻精巧的木鳶,安上機關,騎上一試,果然能夠飛行很遠。於是,每天收工吃過晚飯後,魯班就乘上木鳶,在機關上擊打三下,不一會兒就能飛回敦煌的家中。妻子看到他回來,自然十分高興,但怕驚動父母,他們就悄悄地沒有告訴父母。第二天大清早,魯班就又乘上木鳶飛回涼州。這樣,過不了多長時間,妻子便懷孕了。

魯班的父母早睡晚起,根本不知兒子回家的事。他們見兒媳有孕了,還以為她行為不軌。婆婆一再查問,媳婦這才將丈夫乘木鳶每晚回家的事情說了,誰知,二老聽了不信,晚上要親自看個究竟。

掌燈時分,魯班果然騎著木鳶回到了家中。這才解除他們父母的疑慮。老父親高興地說:“兒呀,你明天就別去涼州工地了,在家歇上一天,讓我騎上木鳶,去開開眼界吧。”第二天清早,老父親騎上木鳶,兒子把怎樣使用機關作了交待,他告訴父親:“要是隻飛到近處看看,就將機關木楔少擊幾下;要是飛到遠處去,就多擊幾下。早去早回,別擔誤了我明天的工期。”

老父親將魯班的話記下後,就騎著木鳶上了天,心想飛到遠處玩一趟吧。就把木楔擊了十多下,隻聽耳邊呼呼的風響,嚇得他趕緊閉上了眼睛,就抱緊木鳶任憑飛翔。等到木鳶落地後,他睜開眼睛一看,自己已經飛到了吳地。吳地的人見天上落下一個怪物,上麵騎著一個白胡子老頭,還以為是什麼妖怪,就圍了上去,不由分說,一陣亂棒就把老頭打死了,還把木鳶砍壞了。

魯班在家等了好多天,不見父親返回。他怕父親出事,就又趕做了一隻木鳶,飛到各處去尋找。他找到吳地以後,一打聽,才知父親已經身亡了。他氣憤不過,回到肅州之後,就雕了一個木頭仙人,讓他手指東南方。這個木仙人神通廣大,手指吳地,吳地就大旱無雨,這樣,吳地當年顆粒無收。

三年以後,吳地百姓從西來的商人口中得知,吳地之所以久旱無雨,原是魯班為父報仇使的法術。於是,便帶著厚禮來到肅州向魯班賠罪,並講了誤殺他父親的經過。魯班知道了真情後,對自己進行報複的做法深感內疚,立即將這木仙人的手臂砍斷了。這樣,吳地沒幾天,就降下了一場大雨,解除了旱災。

這之後,魯班左思右想,認為造木鳶,使父亡;造木仙人,使天下大旱,百姓苦,這兩件都是自己幹的蠢事。便將這兩樣東西扔進火裏燒了。木鳶和木仙人便就此失傳了。

每年的六月十三日是魯班師傅的生日,木藝工人十分注重這個節日,他們都要在這一天奉上“師傅飯”,供一代先師魯班享用。

酒仙杜康

相傳,在兩千五百年前的東周,有個造酒的人叫杜康。他懂得,好鋼才能鑄成寶劍,好水才能釀成美酒的道理。於是,為了造出天下最好的酒來,他決心去尋找天下最美的泉水。

一天,他走出龍門,沿著彎彎曲曲的伊水向南找去,發現一條小河,河水百回千折,越往上走,河道越窄,河水越清,杜康的勁頭也越大。他翻山越嶺,終於找到了小河的源頭。隻見湍急喧鬧的小河在這裏變得潔白如練,消匿在不遠的一條小溝裏。杜康奔下山坡,急步走到小溝前一看,隻見小溝裏百泉噴湧,清冽碧透。杜康彎下身來,掏了一捧泉水喝下去,感到清涼甘甜,沁人肺腑,他忍不住一捧又一捧地喝呀,喝呀,喝了個夠,頓時覺得渾身清爽,精神倍增。杜康高興極了,就在這裏搭棚架屋安居下來,開始了釀酒的營生。後來,到這裏居住的人漸漸地多起來,就形成了一個村落。

杜康釀酒的技術很高,自從他找到了這一處上好的泉水,操作起來就更嚴更細了。他親自篩選精糧,采製酒藥,調配奇方,釀成的酒甜滋滋、香噴噴的,味美可口,方圓幾百裏都聞名。後來,杜康造美酒的事傳到了當朝的天子那裏,天子特意派人到這裏征調“禦酒”。這“禦酒”運到京都洛陽,天子喝了以後精神振奮,龍顏大悅,就封杜康為“酒仙”。於是,這個村莊也就叫“杜康仙莊”了。因為杜康用這裏的泉水造酒,這泉後來就被起名為“酒泉”,那條溝也就因此被稱為“酒泉溝”。

杜康造酒出名了,後來就被玉皇大帝召到天宮當了酒仙。

天上才幾日,世上已千年。杜康到天宮後,雖然沒有多長日子,可人間卻已更換朝代一千多年了。有一次,天宮王母瑤池的一個仙童,因為偷喝了特地為蟠桃宴而準備的“禦酒”,又不小心打碎了王母娘娘最心愛的一隻琉璃杯,就被王母娘娘罰貶到人間受罪去了。這個仙童後來就成了晉代“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劉伶被罰到了下界,仍是縱酒放達,千斛不醉,而且一生隱居,不求功名。一天,王母屈指一算,劉伶的劫數將滿了,就派杜康下凡去“點化”他成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