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箴言一:“立”字篇——逆境不墜卓然而立(1)(2 / 3)

李嘉誠來到人世時,中國已不是太平盛世了。

1937年7月7日,日軍憑借著囂張的氣焰及先進的武器,逐步侵占了中國的半壁山河。不久,潮州淪陷於日軍的鐵蹄之下。日軍一麵大肆燒殺掠搶,一麵四處張貼安民告示。城區的居民惶惶不可終日,籠罩在白色恐怖之中。人們紛紛逃出城外,去山鄉農村投親靠友,躲避戰亂。

執教多年的李雲經徹底失業,同時李嘉誠小學尚未畢業,也失學了。

時事紛亂,生活無著,世代居住的老屋再也住不下去了。1940年初,李雲經攜妻帶子逃到澄海縣隆都鬆坑鄉,寄住在姨親家。不久,又輾轉逃到後溝,投靠在後溝小學任教的胞弟李奕。

這一年,祖母因驚嚇貧困而逝世。李雲經、李奕兩兄弟,傾資為老母操辦了簡單的葬禮,草草掩埋在後溝的山崗。

李雲經失業一載,仍未找到教職。他不會體力勞動,亦不會做小生意,惟有感歎“百無一用是書生”。胞弟李奕薪水微薄,李雲經心灼如焚,他不忍心受其接濟,花掉胞弟執教多年攢下的積蓄。

所幸內地雖烽火連天,兵荒馬亂,香港卻是太平盛世,一派祥和繁榮,成為戰時內地人的避難所。特別是,妻弟應靜庵是香港的殷商,是惟一可以投奔的對象。李雲經與妻莊碧琴商議多日,決定前往香港投靠莊靜庵。

1940年冬天,李雲經一家曆經千辛萬苦,跋山涉水10多日,終於來到香港。

當時的香港是世界最大、最知名的自由貿易港,常被稱為“世外桃源”、“東方之珠”。可以想象,如果不是來到了香港,李嘉誠即使經商,也絕不可能創造出一係列商業神話,建立自己的商業帝國,成為一代商業巨人。人生的幸與不幸,隻好讓曆史本身來回答了!

但是雖然來到了香港這個“世外桃源”,李嘉誠一家的生活,卻絕無世外桃源的平靜與溫暖。相反,他們一家受盡了生活的艱辛和人情的冷漠。尤其是李嘉誠本人,當時隻有14歲,就以贏弱的身軀肩負起了一家人生活的重擔,成了一名童工。然而正是這種難以盡述的折磨,使李嘉誠過早地成熟起來,並經過自身的奮鬥,逐步走向了成功。

李雲經的妻弟莊靜庵,幼年在潮州鄉間讀私塾,小學畢業後,像眾多的潮州人一樣離家外出闖蕩。1935年,27歲的莊靜庵來香港涉足鍾表業,從最簡單的布質、皮質表帶做起,一步步做大。他的產品質優價廉,深受代理商和消費者歡迎。後來開始兼營鍾表貿易,購入瑞士鍾表,再銷往東南亞各國。

李嘉誠一家到來時,莊靜庵己被潮汕人視為成功人士。他騰出房間讓李氏一家住下,設家宴為姐姐、姐夫洗塵。席間,他仔細詢問了家鄉的近況,然後為姐夫介紹了香港現狀,勸李雲經不要著急,先安心休息,逛逛港街,再慢慢找工作。

莊靜庵未提起讓姐夫李雲經上他的公司做職員,這是李雲經夫婦始料不及的。這也許是莊靜庵在商言商,絕不把公司人事與親戚關係攪和在一起的緣故吧。

李雲經長期生活在傳統倫理氛圍中,雖然明白這是有頭腦的商家通常的做法,但在感情上卻不那麼容易接受。莊碧琴想去質問弟弟,但被李雲經製止。他不想給妻弟添太多的麻煩,來香港投靠妻弟,已是萬不得已。而且,他畢竟是讀書人,有著傳統儒士慣有的清高,不願輕易“為五鬥米折腰”。

當時的香港雖然處於英國的保護之下,但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麵爆發,也未能長保和平。很快,日軍的鐵蹄便踏上了香港,香港的前景頓時一片黯然。

在日軍統治下,香港百業蕭條。李雲經掙的薪水越來越少,為了養家糊口,他隻好拚命工作。由於長年勞累,再加上貧困、憂憤,李雲經染上肺病,終於在家庭最困難時病倒了。

李雲經終於沒能熬過1943年那個寒冷的冬天,走完了坎坷的一生;離開了這個動蕩紛亂的世界。

正像一位著名哲學家所說的那樣,逆境是鍛造天才最好的熔爐,而李嘉誠正是從這所苦難的學校畢業而逐漸走向成功之路的。

“人窮誌不移”;“做人需有骨氣”;“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不義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等遺言。李嘉誠永不能忘,時刻銘記在心。並伴隨他一生的風風雨雨,使他終生受益無窮。

但是與此同時,父親沒有給李嘉誠留下一文錢,相反,他給李嘉誠遺下了一副家庭的重擔。

如此不幸的少年時代,莫非上天在有意地磨煉李嘉誠,以便成就這個當代的商業英雄嗎?

如果對照孟子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說法,那答案是肯定的,沒有少年時候的痛苦經曆,李嘉誠的未來很可能隻是極平凡的一生。李嘉誠並沒有去刻意的尋找艱難,而現實生活卻留給他艱難。逆境具有催人奮進的力量,它往往能激發人的潛能,使人以十倍百倍的心力投入工作,並創造出驚人的業績。這在李嘉誠身上得到最好的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