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身處逆境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在逆境中不能奮發向上。可以肯定地說,不論誰在創業的時候,都喜歡一帆風順,而不喜歡艱難困境。但這並不是由人的意誌所決定的,當你身處逆境時,是把逆境看成深淵,還是把逆境看成熔爐,強者選擇的自然是後者。李嘉誠身處逆境而意誌不墜,自學、自勵、自修,始終堅持把一切事情都做好的原則,頑強的挺立著。
1.不斷努力是成就事業的靈丹妙藥
可以說在這個世上誰都想成就一番事業,提到成就一番事業,人們可能會說出幸運兩個字。但不管人們對成就一番事業持何態度,或者說不排除幸運的垂青,但幸運也不是決定因素。
對成功的看法,一般中國人多會自謙那是幸運,絕少有人說那是由勤奮及有計劃地工作而得來。但李嘉誠覺得成功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完全是靠勤奮工作,不斷奮力而得到的成果;第二個階段,雖然有少許幸運存在,但也不會很多,主要靠自己靈活的頭腦和對周圍時勢的敏銳的判斷力;第三階段當然也要靠運氣,但如果沒有個人條件,運氣來了也會跑去的。
那麼,在李嘉誠的事業中,幸運占有多大的比重呢?這是很多人都願意討論的話題。其實,有些時候幸運是伴隨著不斷努力一並降臨的。
李嘉誠對這個問題有著獨特的看法,他承認,所謂“時勢造英雄”隻是一種謙虛的說法。他真正的答案是:“再坦白一點說,我在創業初期,幾乎百分之百不靠運氣,而是靠工作、靠辛苦、靠工作能力賺錢。你必須對你的工作、事業有興趣,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李嘉誠表示:“不敢說一定沒有命運,但假如一件事在天時、地利、人和等方麵皆相背時,那肯定不會成功。若我們貿然去做,至失敗時便埋怨命運,這是不對的。”
如果從李嘉誠十幾歲輟學打工算起,李嘉誠已工作60年了。60年間,他從一無所有,發展到擁有三家上市公司,市值數千億。他的順與逆,恰好反應出不斷努力與幸運的辯證關係。
自30歲起,李嘉誠就再也沒有細數過自己的財富。他自己說:
“1957年、1958年初次賺到很多錢,對是否快樂感到迷惘,覺得不一定,後來想明白了,事業上應該多賺錢,有機會便用錢,用到好處,這樣賺錢一生才有意義。當初我打工的時候,有很大壓力,尤其是最初幾年,要求知,要交學費,自己節儉得不得了,還要供弟妹上中小學直至大學,頗為辛苦。做生意頭幾年,也隻有極少的資金,的確要麵對很多問題。但我想,隻要勤奮,肯去求知,肯去創新,對自己節儉,對別人慷慨,對朋友講義氣,再加上自己的努力,遲早會有所成就,生活無憂。當生意更上一層樓的時候,絕不能貪心,更不能貪得無厭。”
李嘉誠說:“年輕時我表麵謙虛,其實內心很驕傲。為什麼驕傲呢?因為同事們去玩的時候,我去求學問;他們每天保持原狀,而自己的學問日漸提高。”
那時,同事們閑下來就聚在一起打麻將,李嘉誠卻捧著一本《辭海》啃,日日如是,翻得厚厚的一本《辭海》都發黑了。李嘉誠形容自己“不是求學,我是在搶學問”。正是靠了這種搶學問的精神,才會創造條件使幸運之神得以降臨,否則,沒有了精神的基礎,天上掉下來的金錢也會拿不住。
要造就一個成功的政治家,也許隻需要數年的功夫;但要造就一個成功的商人,尤其是一個白手起家的商人,則需要用一生的時間。李嘉誠一生的成功經曆就說明了這一點。以李嘉誠的聰明他不會遜色於任何一個人;以李嘉誠的人生哲學,他也不曾出現過巨大的失誤。但他仍然用了將近一生的時間才做出了今天的成績,他的經曆說明,成功的道路上確實沒有捷徑可走,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奮鬥一生才能收獲一生。
李嘉誠箴言:
人第一要有誌: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
2.世上沒有永遠的救世主
鬥誌是指一個人一生的大誌向,誌向越大者,成就的事業也就越大,因為鬥誌往往是激發人戰勝苦難的精神潛能。的確,在每個人成就事業的路途上,困難眾多,隻有鬥誌不息者,才能成為強者。
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說過:“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這段話的意思是:上天要想把重大的使命交給一個人,必定要首先困苦他的思想意誌,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的身體肌膚忍受饑餓,使他身受貧困,拂逆、擾亂他的作為,用來使他內心警覺,性格堅忍,增長他不具備的能力。
孟子的這段話蘊涵著深刻的哲理,兩千多年來一直激勵著有誌之士克服了無數的艱難困苦,成就偉大的事業。我們不相信什麼上天的意誌,但是一個人要想幹成大事業,擔當大責任,必須從精神到肉體都受到常人所難以想象的磨煉,則是一定的。為什麼呢?因為安樂的境遇容易消磨人的意誌,使人萎靡不振,直至死亡;而艱難困苦的境遇則使人奮發,從而求得生存和發展。也就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還一口氣舉了六個古代的大賢為例:舜發跡自田地中間,傅說舉自築牆的人中間,膠鬲舉自魚鹽販子中間,管夷吾任用自獄官手裏,孫叔敖騰達自隱居的海邊,百裏奚崛起自市井。可見艱難困苦,乃是人才成長的必要條件,問題僅僅在於,你能否經受住艱難境遇的考驗和磨煉。經受住了重重考驗,那麼成功就會屬於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