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針灸治療虛實病症
黃帝與岐伯討論醫學的時候,有一次,二人就談到了針灸治療虛實症的問題。
黃帝說:我很想聽你講講關於《九解》的理解和針刺治療虛實症的道理。究竟是怎樣回事?
岐伯回答說:(1)凡是針灸虛症,則是為了使人體正氣充實,就是使針下產生熱感。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使正氣充實之後,才會使針下產生熱感;(2)凡是針灸實症,則是為了泄其實邪的,所以就會使針下產生涼感。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病氣衰去之後,才會使針下產生涼感。
凡是患血淤日久應當除之的,其針灸就是要放出惡血。
凡是屬於邪氣盛的疾病,應當用瀉法,就是針灸出針後,不按閉針孔,是為了徐而疾則會使其正氣充實;就是徐徐將針起出,出針後,要疾速按閉針孔,使正氣充實而不外泄。疾而徐則是為使邪氣衰退,就是迅速將針起出,出針後可不閉針孔,或隻緩緩揉按針孔,是為了使邪氣能夠外泄。
所謂實和虛,就是指氣至後針下,會使人有涼感和熱感之多少。
所謂若無若有,就是指氣至時,來去疾速,非細心明辨是不易察知。
所謂察後與發,就是指診病要察明病變的標本先後。
虛則補之,實則泄之,是醫生治療時不能離開的基本原則。
針灸治病有時有效,有時無效,是什麼原因呢?其原因就是醫生離開了補虛泄實的原則。
針灸治療虛實的主要關鍵,在於對九針的巧妙運用,恰到好處,這是因為九針各有其不同的適應病症。在針灸補瀉時,應該與氣來去開闔相配合。
九針的名稱不同,其形狀也各不相同,所以九針能根據虛實補瀉的不同要求而各盡其用。
以上所說的這些內容及其精神實質,來自《黃帝內經》“針解篇第五十四”。其原文為:
黃帝問曰:願聞《九針》之解,虛實之道。岐伯對曰:刺虛則實之者,針下熱也,氣實乃熱。滿而泄之者,針下寒也,氣虛乃寒也。菀陳則除之者,出惡血也。邪盛則虛之者,出針勿按。徐而疾則實者,徐出針而疾按之。疾而徐則虛者,疾出針而徐按之。言實與虛者,寒溫氣多少也。若無若有者,疾不可知也。察後與先者,知病先後也。為虛與實者,工勿失其法。若得若失者,離其法也。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者,為其各有所宜也。補瀉之時以針為之者,與之開闔相合也。九針之名,各不同形者,針窮其所當補瀉也。
二、針灸虛實,需要注意的一些問題
按照中醫學的認識和解釋,針灸虛實,需要注意一些問題,具體如下。
針灸醫生,應該知道或懂得:凡是針灸實症,其目的是為了使人體正氣充實,因此一定要注意留針。那麼留針要多長時間呢?其原則是:待陰氣隆盛。何謂“待陰氣隆盛”,其標準就是:留針後使患者產生寒涼的感覺後方可出針,隻有這樣,針灸其實症,才能使患者身體內的虛衰恢複正常。
針灸醫生,應該知道或懂得:凡是針灸虛症,其目的是為了使人體內正氣充實,針灸時一定要注意留針。那麼留針要多長時間呢?其原則是:待陽氣隆盛。何謂“待陽氣隆盛”?其標準又是什麼呢?所謂“待陽氣隆盛”,就是指針灸後使患者有溫熱的感覺方可出針。因為隻有這樣,才能使患者身體內的正氣得到充實,恢複正常。
不論是針灸實症還是虛症,其共同點就是:當針灸氣至後,需要注意的是:應該謹慎守候,不可失此時機而隨意變更針灸的手法。
針灸的深淺,其原則或標準究竟是什麼呢?這個問題,中醫針灸大夫,應該知道或懂得,按照中醫學的認識和解釋,就叫做:決定針灸的深淺,在於察知疾病在內還是在外;病深又是在內的,則應當刺深或曰紮深;病淺又是在外的,則適宜刺淺或紮淺。針灸的深淺遠近雖有不同,但候氣與方法卻是一致的。對此,古代學者高士宗注釋雲:“深則遠,淺則近,其候氣之法,與深淺等。”
針灸醫生,應該有這樣的思想意識:行針時,則好似麵臨深淵,小心謹慎,不得馬虎。
針灸醫生,應該做到:持針猶如握虎之勢,欲其堅實有力;不僅如此,針灸時還要精神集中,切忌東張西望被外界事物分散精神。
針灸醫生一定要注意:針灸時要端正直下,不可使針左右傾斜;不僅如此,當針人人體後,必須注意病人的眼神,以控製其精神活動,使經氣易行。
所謂足三裏穴,是在膝下外側三寸處。又所謂跗之者,乃是說舉膝則肌肉微陷而易顯現。巨虛穴,在脛骨之外廉,若將足蹺起,則肌肉凹陷。巨虛下廉就是在此凹陷中。
以上所說的這些內容及其精神實質,來自《黃帝內經》“針解篇第五十四”。其原文為:
刺實須其虛者,留針,陰氣隆至,乃去針也。刺虛須其實者,陽氣隆至,針下熱乃去針也。經氣已至,慎守無失者,勿變更也。深淺在誌者,知病之內外也。近遠如一者,深淺其候等也。如臨深淵者,不敢墮也。手如握虎者,欲其壯也。神無營於眾物者,靜誌觀病人,無視左右也。義無邪下者,欲端以正也。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製其神,令氣易行也。所謂三裏者,下膝三寸也。所謂跗之者,舉膝分易見也。巨虛者,□足□行獨陷者。下廉者,陷下者也。
九針與天地陰陽都是相應的
黃帝問:朕聽說九針能與自然界天地、四時(春夏秋冬)陰陽相適應,所以朕願意聽聽軍師(尊稱)講講其中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