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髒”之咳
一、咳嗽
咳嗽按照現代科學的認識和解釋,咳嗽則屬於呼吸係統疾病中比較最常見的症狀。它是由氣管、支氣管黏膜或胸膜受炎症、異物,物理或化學性刺激所引起。咳嗽時先是聲門關閉,呼吸肌收縮,肺內壓增高,然後聲門張開,肺內空氣噴射而出。它具有清除呼吸道異物和分泌物的保護性作用。病因很多,必須查明,方能根治。
然而,導致咳嗽的原因,按照中醫學的解釋,可分為外感和內傷兩大類。
外感一般多由風寒、燥熱等邪氣侵襲肺髒所致,其反映或表現為:痰多稀薄、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者,屬風寒,治宜疏風、散寒、宣肺;而痰色黃質稠、口渴、咽痛、舌苔薄黃者,屬風熱,治宜疏風、清熱、宣肺;燥邪犯肺,則口幹無痰、鼻燥、咽幹、苔薄黃,治宜清肺潤燥為主。
內傷 一般多由痰溫、肝火及肺虛所致。痰濕兼痰多白黏、胸悶、苔膩脈滑,治宜健脾、燥濕、化痰;肝火犯肺可見氣逆作咳、麵紅、脅痛、脈弦數,治宜清肺、平肝、降火;肺虛如咳嗽少痰,或痰黏不易咯出、消瘦、內熱、升火等陰虛,治宜滋陰、清火、潤肺;如咳嗽無力、氣短神倦、言語音低等氣虛,治宜益氣、培脾、補肺為主。
二、受寒不僅會咳嗽,還會使心、肝、脾、肺、腎先受邪
社會生活中,人們基本都知道如果“五髒”中的肺有病,會使人咳嗽,這種理解和認識肯定是對的;但是,按照中醫學的認識和解釋來說,肺髒有病會使人咳嗽,但這並不是唯一的。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人體內“五髒六腑”有病的話,亦會使人發生咳嗽,所以說不僅肺如此。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按照中醫學的認識和解釋,其道理就是在於,人體的皮毛與人體內的肺髒,是不可分離的,如果人體的皮毛受了外邪,其邪氣就會直接影響肺髒。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肺主皮毛,肺與皮毛的關係密切。日常生活中,不論是誰,由於不注意,吃了寒冷的食物,寒氣由胃循肺脈上行於肺,則肺部受寒,這樣就會使人體內外的寒邪相結合,使之停留於肺髒,就會形成肺咳。一般來說,人體內的“五髒”——心、肝、脾、肺、腎,是各在其所主的時令受病,如果咳嗽不是在肺所主的秋天發生,而是由於其他髒腑有病傳給肺髒引起的,這種情形亦是有的。
總之,以上所說的這些內容及其精神實質,來自《黃帝內經》“咳論篇第三十八”。其原文為:
黃帝問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對曰:五髒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帝曰:願聞其狀。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肺寒則內外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五髒”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
再例如: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人們都離不開寒氣的;並且人體內的“五髒”心、肝、脾、肺、腎其特點是:一旦“五髒”各在其所主的時令感受了寒邪,就會使人受病,輕微者上乘於肺形成咳嗽。如果受寒邪嚴重者,內人於裏的,就會使人發生腹瀉;或者寒傷肌肉的話,就會使人出現經絡疼痛。其規律是:秋天感寒則肺先受邪;春天感寒則肝先受邪;夏天感寒則心先受邪;至陰感寒則脾先受邪;冬天感寒則腎先受邪。
至陰 指農曆六月,或者稱之為“長夏”、“季夏”,均可。
總之,上麵說的這些內容及其精神實質,來自《黃帝內經》“咳論篇第三十八”。其原文為:
人與天地相參,故“五髒”各以治時感於寒則受病,微則為咳,甚者為泄為痛。乘秋則肺先受邪,乘春則肝先受之,乘夏則心先受之,乘至陰則脾先受之,乘冬則腎先受之。
三、“五髒”之咳的不同反映
按照中醫學的解釋來說,“五髒”咳,則各自有不同的反映,其表現大體上說是這樣的:
肺咳其症狀是:咳而氣喘,呼吸有音,病重時會使人唾血。
心咳其症狀是:咳嗽則心痛,咽喉好像有什麼東西梗塞一樣,不僅如此,病重時還會出現咽喉腫痛不利。
肝咳其症狀是:咳嗽則兩側脅下作痛,不僅如此,病重時還會出現身子不能轉側,轉側則兩脅下脹滿。
脾咳其症狀是:咳嗽則右脅下痛,隱隱牽引肩背疼痛,不僅如此,病重時還會使人不能活動,一活動就會使咳嗽加重。
腎咳其症狀是:咳嗽則腰部和背部互相牽引作痛,不僅如此,病重時還會使人咳吐痰涎。
總之,以上所說的關於“五髒”咳嗽的不同反映,其內容及其精神實質,來自《黃帝內經》“咳論篇第三十八”。其原文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