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黃帝問岐伯:人其誌有餘和不足,會出現什麼症狀呢?
岐伯回答說:人其誌有餘,就會出現腹脹飧泄;人其誌不足,就會出現其足厥冷。這是為什麼呢?古代學者張誌聰做過解釋,指出:“五髒”中的“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則聚水而為腹,脹飧泄矣。腎為生氣之原,故不足則厥逆而冷。”《太秦》卷二十四虛實補瀉亦注釋雲:“足道冷也。”
然而,如果是氣血沒有相並之前,“五髒”安定之時,有邪氣侵襲,則邪氣僅侵襲於骨,會使人骨節問有物鼓動的感覺。
黃帝又問:怎樣進行針灸補瀉治療呢?
岐伯回答說:誌有餘的,則應瀉然穀下筋以出其血;誌不足的,則應補複溜穴。所謂“誌有餘則瀉然筋血者,不足則補其複溜。”《太秦》卷二十四虛實補瀉注釋雲:“然筋足少陰者,在足內踝之下,名曰然穀。足少陰經無然筋,當是然穀下筋也。複溜足少陰經,在足內踝上三寸,此二皆是誌之脈穴,故瀉然之血,補複溜之氣。”
黃帝又問:當氣血尚未相並,邪氣僅侵襲於骨時,應當怎樣進行針刺呢?
岐伯回答說:應當在骨節有鼓動感時,立即針刺;但是需要注意不要中其經脈,其邪氣去盡便會立虛。
總之,以上所說的誌有餘和誌不足之病,其反映或症狀及其如何進行針灸治療的一些內容及其精神實質,均來自《黃帝內經》“調經論篇第六十二”。其原文為:
帝曰:善。誌有餘不足奈何?岐伯曰:誌有餘則腹脹飧泄,不足則厥。血氣未並,“五髒”安定,骨節有動。帝曰:補瀉奈何?岐伯曰:誌有餘則瀉然筋血者,不足則補其複溜。帝曰:刺未並奈何?岐伯曰:即取之,無中其經,邪所乃能立虛。
陰陽之氣有餘和不足之病
按照中醫學的認識和解釋,人體內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其陰和陽之氣有餘或者不足,皆會發病。
一、厥陰之氣有餘會患陰痹,不足會患熱痹
人體內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其厥陰之氣有餘,亦不好,為什麼?因為厥陰之氣有餘,會使人病發。
所謂“陰痹”,是屬於陰寒一類的痹痛。對此,《類經》十七卷第七十注作了這樣的解釋,指出:“厥陰者風木之氣也,風木有餘則邪於肝,肝經之脈若結於諸陰之分,故病陰痹。”
那麼厥陰之氣不足,人會怎樣呢?
人體內其厥陰之氣不足,就會使人發熱痹病。
所謂“熱痹”,就是指痹痛紅腫發熱,多因陽盛陰虛而致,故厥陰不足發生熱痹病。不僅如此,如果是脈見滑象,則病狐疝風;其脈若見澀象,則病少腹中有積氣。這裏說的所謂“狐疝風”,《類經》十七卷第七十二注釋雲:“疝者,前陰少腹之病,男女‘五髒’者皆有之。狐之晝伏夜出,陰獸也。疝在厥陰,其出入上下不常,與狐相類似,故日狐疝風。此非外人之風,乃以肝邪為言也。”這裏說的所謂“澀象脈則病少腹中有積氣”,其“澀”則指澀脈,主氣虛血滯,邪氣留於少腹滯而不行,故病此。
二、少陰之氣有餘會病發皮痹和隱疹,不足則病發肺痹
人體內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如果少陰之氣餘,就會病發皮痹和癮疹。這裏說的皮痹和隱疹,按照中醫學的解釋來說,就是指肺合於皮,少陰君火之氣有餘,上犯於肺故病皮痹。隱疹,今稱為痳疹。
少陰之氣不足,會使人病發肺痹。因為少陰君火之氣不足,則肺舍無畏而燥邪獨盛,故病如此。《類經》十七卷第七十注釋雲:“火不足則舍無所畏,燥邪獨盛,故病為肺痹。”不僅如此,如果是脈見滑象,則病肺風疝;如果是脈見澀象,則病積聚和尿血。這裏說的所謂“肺風疝”,《類經》十七卷第七十二注釋雲:“滑實則君火為邪,故乘於肺,病在氣也。”這裏說的所謂脈“澀象則病積聚和尿血”,《類經》十七卷七十注釋雲:“澀為心血不足,故經滯而積聚,血亂而為溲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