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髒”在人體中的重要性
現代生活中,人人都希望身體好,身體健康。因為隻有身體好,身體健康,才會有快樂幸福的生活。
然而,要想做到身體好,身體健康,首先要將人體內的“五髒六腑”保養好。因為隻有將“五髒六腑”保養好,才能使人身體健康,而人體內的“五髒六腑”在人體中又屬於最關鍵、最要害的一些部位。
“五髒”——心、肝、脾、肺、腎,則屬於人體內要害中的要害。
那麼,人體內要害中的要害——“五髒”心、肝、脾、肺、腎,會產生什麼疾病,產生了疾病,又有什麼樣的症狀呢?
其實,早在我國奴隸製社會時期春秋時代,人們對人體內的要害部位——心、肝、脾、肺、腎,究竟會產生什麼疾病,產生的疾病又會有什麼樣的反應或表現以及“五髒病”的基本情形是怎樣的,就有了符合中醫學的解釋。下麵分別介紹一下。
一、“五髒”的心病
人體中的要害部位“五髒”有病,會有什麼反應或表現呢?
按照中醫學的解釋,要害部位中的“五髒”中的心有病,一般說來,會使人出現胸痛,脅部支撐脹滿,脅下痛;胸膺部、背部及肩胛間疼痛,兩臂內側疼痛。這些反應或表現,用中醫學的理論來解釋,叫心實的症狀。那麼,如果是心虛,又會是怎樣的反應或表現呢?一般說來,心虛則會使人出現胸腹脹大,脅下和腰部牽引作痛。
那麼,要害部位中的“五髒”中的心病,不論是“心實”,還是“心虛”症狀,能不能治療呢?
回答是肯定的,能治療。例如:采取針灸的方法進行治療時,可以取少陰心經和太陽小腸經的經穴,並將舌下之脈刺出血。如病情有變化,與初起不同,則刺委中穴出血。
以上所說的這些內容,均來自《黃帝內經》“髒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其原文為:
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取其經,少陰太陽,舌下血者。其變病,刺郤中血者。
要害部位中的“五髒”中的心病,其基本情形及其發展變化,一般說來,可作這樣的歸納概括:凡要害部位的“五髒”心有病,一般為到了農曆六月就應該痊愈;如果到了長夏還不愈,到了冬季的時候病情就會加重;如果冬季不死,到了明年春天的時候,其病情就會出現維持穩定不變的狀態,到了夏季的時候其病情就會好轉。凡是要害部位的“五髒”中的心有病,在日常生活中,病人需要注意:應該禁食溫熱食物,衣服亦不能穿得太暖。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心裏燥熱(《內經·宣明五氣篇》載)。凡是要害部位“五髒”中的心有病,還需要注意:心病欲柔軟,宜急食鹹味以軟之,以鹹味補之,以甘味瀉之。
以上所說的這些內容,來自《黃帝內經》“髒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其原文為:
病在心,愈在長夏;長夏不愈,甚於冬;冬不死,持於春;起於夏,禁溫食熱衣。心病者,愈在戊已,戊己不愈,加於壬癸;壬癸不死,持於甲乙,起於丙丁。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日靜。心欲奚,急食成以奚之,用成補之,甘瀉之。
二、“五髒”中的肝病
人體內,其要害部位“五髒”中的肝有病,人會有什麼樣的反應或表現呢?
其實,要害部位的“五髒”中的肝有病,與心病一樣,都是非常嚴重的。肝髒有病,一般說來,就會出現兩脅下痛牽引小腹,並且還會使人多怒。按照中醫學的解釋來說,這叫做肝氣實的症狀。那麼,如果是肝氣虛,人又會出現什麼反映或表現呢?如果是肝氣虛,則會使人兩目昏花,視物不明;不僅如此,嚴重者還會兩耳聽不見聲音;並且還會恐懼、害怕。
以上所說的這些內容,來自《黃帝內經》“髒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其原文為:
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虛則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取其經,厥陰與少陽。氣逆,則頭痛,耳聾不聰,頰腫。取血者。
要害部位“五髒”中的肝有病,其基本情形及其發展變化,一般來說,可做這樣的歸納概括:(1)凡是要害部位“五髒”中的肝有病,一般應在夏季當愈;如果到了夏季不愈,到了秋季的時候病情就會加重;如果秋季不死,到了冬季的時候,使其病情就會出現維持穩定不變的狀態;而到了來年春季的時候,其病情就會好轉。(2)凡是要害部位“五髒”中的肝有病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就需要注意不要受風。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風通於肝,故肝最害怕受風。(3)凡是要害部位“五髒”中的肝有病,每天的情況基本上是這樣的:早晨的時候,其反映或表現為精神爽;到了傍晚的時候,其病情就會加重;到了半夜的時候,其病情就會安靜下來。(4)凡是要害部位“五髒”中的肝有病的人,生活中應該注意:因肝屬木性,喜條達而惡抑鬱,故肝病急需用辛味以散之,以辛味而補之,以酸味瀉之。
以上所說的這些內容,來自《黃帝內經》“髒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其原文為:
病在肝,愈於夏,夏不愈,甚於秋,秋不死,持於冬,起於春,禁當風。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於庚辛,庚辛不死,持於壬癸,起於甲乙。肝丙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靜。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
三、“五髒”中的脾病
人體內其要害部位“五髒”中的脾有病,與心肝一樣,後果也是非常嚴重的。如果“五髒”中的脾有病,一般會出現身體重、易饑、肌肉痿軟無力,兩足弛緩不收,行走時也比較容易抽搐,腳下疼痛。按照中醫學的解釋來說,這叫做脾實症狀,脾虛則出現腹部脹滿、腸鳴、泄下而食物不化。治療時,取太陰脾經、陽明胃經和少陰腎經的經穴,刺出其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