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患有金瘡者,切忌食豬肉。何謂“金瘡”呢?開始需要從中醫學的病名“瘡”先說起。 “瘡”,是指“瘡瘍”。這種中醫學病名,是指一切體表淺顯的外科疾患,包括所有的腫病和潰瘍,如癰疽、疔瘡、癤腫、流注、瘰鬁等。
古時生活中,人們將肌肉深部發生的膿腫,概括為“金瘡”。實際上,這是指中醫學病名“瘡瘍”裏的一種疾患——流注。這種中醫學病名,按照中醫學的認識和解釋,是指毒邪隨血流竄,停住於肌肉深部而發生的膿腫。初起漫腫疼痛,無頭,皮色不變,如凝結日久,皮膚有透紅一點,則為膠熱。潰後一般易斂,但往往一處未愈,他處又起,亦有因氣血不足、經久不成膿而轉慢性者。由於發病情況不同,有暑濕流注、瘀血流注、餘毒流注等名稱。
按照中醫學的認識,認為對於“流注”這種疾患,除了采用清熱、涼血、解毒、化濕、祛瘀等法而外,凡是患有金瘡者,皆應該在生活中切忌食豬肉,否則會使金瘡越來越嚴重。對此,孫思邈撰寫的《千金食治》裏有記載,叫做:“肌有金瘡者,食之(指吃豬肉),瘡尤甚。”
切忌多食久食豬肉,這是為什麼呢?用古人的原話來說,就是“凡豬肉:味苦、微寒,宜腎,有小毒,補腎氣虛竭,不可久食,令人少子精,發宿病,弱筋骨,閉血脈,虛人。”(《千金食治》)
豬的內髒,有的不能與別的食物共食,食之而有害。例如,中醫學病名中的“癰疽”,一般說來,是由於風火、濕熱、痰凝、血瘀等邪毒所引起的局部化膿性疾病。這種疾病,反映出來的現象,其疽發於皮肉之間,初起時腫塊無頭,紅腫熱痛,如腫塊按之中軟,為化膿征象,易潰易斂,屬陽症,類似淺部膿腫。
總之, “痛疽”這種疾病,盡管一般說來是由於風火、濕熱、痰凝、血瘀等邪毒所引起的局部化膿性疾病,但不能排除古時人們從生活實踐中,經過不斷歸納總結出的寶貴經驗,叫做:“凡豬肝、肺,共魚繪食之,作癰疽。”
“繪”為“膾”的異體字。 “膾”意指:細切的魚肉。並特指生食的魚片。對此,在《論語·鄉黨》裏有記載,叫做“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可導致男子不育。古時,人們從生活實踐中還歸納總結出了一條寶貴的經驗,值得引起人們在生活中注意。“羊腦、豬腦,男子食之損精氣少子”,個別嚴重的,還會出現食“狹(豬)腦:損男子陽道,臨房不能行事”。(《千金食治》)
不僅如此,“豬肝共鯉魚腸、魚子食之,傷人神”。
八、食牛肉的禁忌
牛肉盡管是受人們歡迎的一種肉類食物,但它與豬肉一樣,亦有禁忌。古時人們從生活實踐中,不斷摸索總結,概括出一些寶貴的經驗,至今值得人們注意。
牛肉和馬肉不能共食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與“癢”有密切關係。而所謂“癢”,是屬於一種皮膚不適、引人欲搔的感覺,如搔癢。人們對“搔癢”的認識亦相當早,如《周禮·天官·疾醫》裏記載:“夏時有癢疾。”再例如,“疾痛苛癢而敬抑搔之”(《禮記·內則》)。不僅如此,古時人們從生活實踐中,歸納總結出了一條寶貴的經驗,叫做生活中不能“牛、馬肉食, (食之)令人身體癢。”而且“人下利(痢)者食牛肉必劇。”
牛肉不能與有的食物共食
牛肉與有的食物共食,還會患蛔蟲。所謂“蛔蟲”,一作“蚘蟲”。線蟲綱,蛔蟲科。體長圓柱形,體表有兩條顯著的色側線(背腹線不顯),故古人稱之為“寸白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