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蔣淳斌也一直在苦惱自身水軍實力的弱小,因為他並不是靠水軍發家的。可此時在這江淮流域作戰,水軍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蔣淳斌一邊想辦法提高自身水軍實力,一邊琢磨著怎麼揚長避短。
於是這次為了防止陳友諒率領他強大的船隊直接順江而下,蔣淳斌便命人在秦淮河上加緊建造石橋,讓陳友諒的船隊在短期內根本無法通過。
另外一些水下暗樁等物也必須趕緊布下,這種事情對於廖永忠、俞通海等人來說實在是小菜一碟,總之目的就是讓陳友諒的船隊發揮不了作用,逼得他上岸作戰!
至於岸上作戰,當然是趁夜伏擊效果最好,因此蔣淳斌專門在陳友諒船隊的必經之路上建造了石橋,而且選擇的地點都是適合打伏擊的開闊地。
而且蔣淳斌不敢太早建造,因為害怕會被陳友諒的探子兵發現而改變作戰方式,這樣一來便會不利於自己的計劃進行了。
所以石橋、暗樁什麼的都是臨時布置的,由於準備了好久,速度也快,雖然質量什麼的不敢保證,但阻擋住陳友諒的船隊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這時候眾人才理解蔣淳斌所說的主場作戰優勢是什麼意思了,原來是要趁機搞破壞啊,高,實在是高!
至於負責伏擊的將領,蔣淳斌則盡可能多地集合了自己麾下的精銳將領,徐達、常遇春自然是不必說了,藍玉、鄧愈等年輕將領也被拉來曆練,畢竟蔣淳斌是把他們當作徐達、常遇春的接班人來培養的。
而馮國勝吵嚷著要為自己的兄長馮國用報仇,蔣淳斌攔都攔不住,肯定也給他分配了極其重要的任務,至於丁德興等人由於駐守城池人手不夠,實在是走不開,因此便沒有參戰。
當然,蔣淳斌也不能隻考慮如何對付陳友諒的事,張士誠那邊他也要算進去。雖說張士誠隔岸觀火的可能性比較大,但畢竟陳友諒已經與他提前溝通好了,所以不得不防。
經過再三衡量,蔣淳斌將防備張士誠的任務交到了駐守濠州、泗州等地的邵榮身上,但卻遭到了劉伯溫的反對。
劉伯溫認為,邵榮一直駐守在那裏,兵將也大多為舊部,很容易成為獨立勢力,而這次對戰陳友諒,乃是重中之重,恰可借此機會調防,從而解決掉這股獨立勢力。
加之此次對戰陳友諒,邵榮就沒有什麼熱情,甚至流露出了退守的想法,因此再把這麼重要的任務交給他,實在是令人不放心。
蔣淳斌卻認為此時的重點是對付陳友諒,不應該再生事端,邵榮久駐其地,地熟兵勇,對付張士誠不成問題。
如果此時換防,一來容易造成兵將不和,降低戰鬥力,給張士誠可乘之機,二來會寒了邵榮與眾將士的心,無法齊心協力對付陳友諒。
而且就算邵榮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但充其量就那麼大點的地盤,能翻起什麼風浪?不如趁此機會對邵榮表示絕對信任,以心交心,邵榮自然也會以誠相待,忠心耿耿地為自己賣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