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3 / 3)

終於有一天,一個經常來這裏進貨的布販子進入了他們的視線:那天,薩耶與盧貝克正好路過一家布店,隻見人群擁擠,爭先恐後地在搶購。等他們走近一看,才知道比任何人想象中的都絕。店門前貼著的大紙上寫道:衣料已售完,明日有新貨進來。那些擁擠搶購的女人,惟恐明天買不到,在預先交錢。夥計解釋說,這種法國衣料原料不多,難以大量供應。薩耶知道這種布料進的不多,但並非因為缺少原料,而是因為銷路不好沒有再繼續進口。看到對女人心理如此巧妙的運用,以缺貨來吊時髦女人的胃口,他實在覺得這個布販手法高人一籌,令人折服。

雖然不知他長的什麼樣,也不知他是老是少,但我幾乎可以肯定,這個人就是我們要找的人!”薩耶和盧貝克都這樣認為。然而,當他倆與店主見麵時,卻大出意外,不禁麵麵相覷。原來他就是經常到他們店裏販布的路華德。他們彼此已認識好幾年,從沒有深談過,並且路華德也從未有過什麼特別的舉動,因此薩耶和盧貝克對他也就沒有什麼特殊的印象,直到這次,他們把對方細細打量一番,才發覺他的目光中有一種說不出的神采飛揚,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寒暄之後,薩耶開門見山:“我們想請你參加我們的生意,坦白地說,想請你去當總經理。”

當上總經理的路華德為報知遇之恩,天天廢寢忘食地工作,果然取得了驚人的成就。薩耶-盧貝克公司聲譽日隆,十年之中,營業額竟增加了600多倍。一時間,該公司擁有30萬員工,每年的售貨額將近70億美元。對於零售行業,這簡直是個不可思議的天文數字。

薩耶就是這樣借著朋友之力取得後來的成功,如果當年他不發現和利用人才,不與盧貝克和路華德合作,今天的他也許還做著小本生意賺些小錢。

其實,現實中有許多看起來很能幹的人,但究其實質來看這種人本身並不一定有什麼出類拔萃的異能,也許還是個極平凡的人,隻不過是他善於利用人脈罷了。所以,從廣義上講,無論是內行或外行,如果你善於利用人脈在商業活動中就像在創造基業一樣,像劉邦能利用張良和蕭何那樣,也一樣會輕鬆獲得成功的。

名人圈子的經營術--奧巴馬的圈子涅槃之路

奧巴馬他於1961年出生在夏威夷,父親是一名肯尼亞留學生,母親是來自阿肯色州的白人女子,兩人在夏威夷大學念書相識後結婚。但在他兩歲的時候,父親就離開家,前往哈佛求學,隨後返回肯尼亞工作,奧巴馬由母親撫養長大。

隨後,母親再婚,嫁給印度尼西亞一名石油公司經理,帶著10歲的奧巴馬前往印尼生活。在此期間,奧巴馬第一次目睹了第三世界國家的貧困、饑餓和疾病。然而,這段婚姻也沒有維持太久,母親離異後帶著奧巴馬回到夏威夷。但她因工作需要重返印尼,隻能把孩子留給她父母照顧。所以,奧巴馬的青年時代就在沒有父親、母親也不在身邊的環境中度過。

在奧巴馬第一本自傳《來自父親的夢想》中寫道,他的童年生活比同齡人更加混亂,因為他在黑白兩種血液中掙紮,畢竟當時兩種族裔通婚在美國並不常見。也正因如此,他可以理解黑人和白人兩種文化,給他後來的從政生涯奠定基礎。

據奧巴馬的親戚朋友介紹,奧巴馬盡管從小聰明,喜歡閱讀,但絲毫沒有顯露出希望從政的跡象,隻是喜歡和朋友在一起打籃球、高爾夫和撲克。他對籃球格外癡迷,經常連續投籃到深夜。作為一個黑白混血的孩子,他在矛盾中尋找自己的定位,而籃球是他最好的心靈避難所。他後來在書中說,籃球場是他結識白人密友的地方,因為在那裏,作為黑人不會是一種劣勢。

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中,奧巴馬學會了獨自處理問題,就像一個“孤獨的旅行者”。

奧巴馬怎樣從基層社區到美國政治家呢?在進入加州洛杉磯西方學院後,放棄原來的名字貝裏而開始使用現在的名字。他在校園內為人自信隨和,也開始參加政治活動,在反種族隔離集會上講話。其間,他開始考慮一個問題:為什麼不能從基層做起,給這個國家帶來變革。

為了開拓視野,奧巴馬進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獲得政治學學位,並在紐約工作一段時間。其間,他的父親在肯尼亞發生車禍去世,他也第一次回到父親的故鄉拜祭。

在尋找自己定位和生活方向的過程中,奧巴馬做出了重大決定,辭掉在紐約的高薪工作,遷往芝加哥,在這個完全陌生的城市內接受了一份收入非常低的社區工作--在南部貧民區發動人們參政,發出他們的聲音。

據當時的同事說,奧巴馬看上去年輕稚嫩,但作風踏實,相當有組織能力,就算有些人相處不來,他也能與他們共事,完成一項工作。他總是說,“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所以不要在工作中摻雜感情色彩。

在芝加哥,奧巴馬學會結盟的力量和發展人際關係的重要性。但遇到不喜歡的事情,他也會變得強硬和咄咄逼人,當然,也會給自己留有回旋餘地。此外,在三年社區活動中,他也變得更加實用主義。他感到,這種努力盡管能改變一些人的生活,但不能改變美國社會。因此,奧巴馬決定從政,前往美國政治家搖籃的哈佛攻讀法學碩士。

在哈佛法學院,奧巴馬逐漸成為風雲人物,並擔任知名專業學術月刊《哈佛法學評論》的首位黑人主編。憑借這些資曆,他在畢業後擁有大把選擇,然而他還是決定返回芝加哥,繼續其社區工作。

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後來成為奧巴馬夫人的米歇爾。在第一學年暑假打工期間,奧巴馬在芝加哥一家律師事務所結識了當時作為他顧問的米歇爾,並很快與這個同樣出身於工薪家庭的哈佛畢業生相愛結婚,後來還生育了兩個女兒。

這次返回芝加哥,奧巴馬目標明確,要謀求政治前途。他先從事社區基層工作,動員當地百姓注冊選民,成功發展了數以萬計的人。他的同事說,那時奧巴馬非常直率,從不拐彎抹角,有什麼話都放在桌麵上講。與此同時,奧巴馬加入了一家擁有政治關係網的小型律師事務所,負責民權案件。此外,他還兼任芝加哥大學憲法學教授。

當時,奧巴馬一家住在芝加哥大學附近一處種族混居的社區,周邊生活著不少持有激進派政治觀點的知識分子。在此期間,他也結識了不少民主黨內有影響力的人和政治捐款者。在他們眼中,奧巴馬具有全麵的政治才能,喜歡與人交往,傾聽他們的心聲,並且有卓越的能力建立同盟關係。

對於那些不喜歡奧巴馬的人來說,他是一個工於心計的政客,但對於喜歡他的人來說,他是一個聰明和有條理的實幹家。

在芝加哥大學12年教書生涯中,在法學院開了3門課的奧巴馬,還有時間參加了5次政治選舉,包括三次伊利諾伊州議員和兩次國會議員競選。據《紐約時報》報道,芝加哥大學的教授們經常在一起討論學術問題,但奧巴馬卻極少參加。芝大法學院的哈欽森教授說:“我認為他跟誰關係都不好,除了同為憲法學教授的卡斯-鬆斯坦。”而鬆斯坦後來成為奧巴馬競選班子的顧問。

2000年在參選美國國會議員的提名戰中,奧巴馬以一票之差敗給了對手。當時芝加哥大學法學院院長丹尼爾-菲謝爾找到奧巴馬,委婉地告訴他“你的政治生命已經結束了”,並提供給了他終生教授的職位,但奧巴馬拒絕了。雖然教書可以讓他得到滿足和比議員高得多的工資,但他顯然誌不在此。從他後來的競選演講可以看出,奧巴馬一直在芝加哥大學的講台上積蓄力量。

2002年,奧巴馬決定競選參議員,並成為民主黨政治新星,後來他獲得總統候選人克裏的賞識,受邀在2004年民主黨大會上做主題演講。演講中,奧巴馬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口才,用激情和精心雕飾的語言呼籲結束黨派分歧,讓政治給百姓帶來希望。這一晚,他終於走上全國政壇。同年11月,奧巴馬當選聯邦參議員。就任後不久,他就開始籌劃總統競選。

奧巴馬沒有顯赫的政治背景,他所依靠的力量大多來自多年來培養的“關係”,比如他競選陣營的頂級顧問戴維-阿克塞爾羅德,就是他近20年的好友。1992年,奧巴馬參與前總統比爾-克林頓的競選,與誌願者貝迪魯-薩爾茨曼共事。薩爾茨曼對奧巴馬印象深刻,牽線讓奧巴馬和戴維-阿克塞爾羅德會麵,兩人一見如故,阿氏被奧巴馬引為知己,成為其“關係圈”中重要的人物。而這位專為議員、市長擔任顧問的摯友,在此次美國大選預選的初期,就成為奧巴馬競選陣營的頂級顧問。

奧巴馬的另外一位政壇密友則是已被他宣布為未來白宮辦公廳主任、與他曾同為伊利諾伊州國會眾議員的拉默-伊曼紐爾。現年48歲的伊曼紐爾曾是前總統克林頓的助手,2002年當選眾議員,目前他是眾議院民主黨黨團會議主席,是眾議院第4號人物。他與奧巴馬一樣,也來自芝加哥。

在長達22個月的競選過程中,奧巴馬對自己的定位把握得很小心,既要作為一個美國政壇的新麵孔和局外人,又要為符合總統一職要求而展現出他的才識和勇氣。在競選集會上,奧巴馬有著突出的發動民眾能力。令美國民眾最受鼓舞的是,奧巴馬並非讓他們相信他帶來了變革,而是相信他們自己能實現這種變革。

隨著這種信任的逐漸加深,加入其“圈子”的政治和經濟界人物越來越多,包括為其尋找副總統競選搭檔的前總統約翰-肯尼迪的千金卡羅琳-肯尼迪和掌管美國最大對衝基金之一Citadel投資集團的億萬富翁肯-格裏芬。

從在艾奧瓦州舉行的首場總統預選“開門紅”到2月連贏10場預選奪得領先地位,再到6月穩獲總統候選人資格,11月當選總統,奧巴馬作為少數族裔候選人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第一,與他的競選團隊成功的策略息息相關。

他成功了,一個黑白混血兒,一個在沒有父母陪伴的環境中成長的人,一個從名牌院校畢業卻投入貧困社區工作的人,一個在大多數人懷疑目光中走向既定目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