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才出身於寒微的庶族家庭,從小好學,是一位未經名師傳授,自學成才的思想家、學者。興趣愛好廣泛,通曉《六經》、天文、地理、醫藥、製圖、軍事、曆史、文學、邏輯學、哲學乃至陰陽五行、龜蓍、曆算、象戲等,尤長於樂律,而且大都有專門著作和創造,因其學識淵博、博才多能而逐漸知名。唐初的一些名臣官僚如魏征、王珪等都十分讚賞他的“學術之妙”。
其三十歲時,由溫彥博、魏征等人推薦給唐太宗進入弘文館,官居太常博士,太常丞,太子司更大夫。
而其最為叫後世人記憶深刻的成就,便是他一手創作的《秦王破陣樂》。
貞觀初年(626年)時,他奉唐太宗禦詔參論樂事,此後每逢唐太宗宴代從臣、賞賜閭裏、賦詩抒懷之時,即命呂才依詩譜曲編舞。貞觀六年(632年),呂才相繼創作並譜曲《功成慶善舞》(後更名為《九功舞》)、《七德舞》(後更名為《秦王破陣樂》),之後又創作了《上元舞》。
隻是當時這呂才與女王初見時也才十二歲,加上當時女王也僅僅是記得他是“尺八”發明者,並未對他有更多的關注,還想著不去幹擾他的成長,留待日後再說。
想不到,如今不過短短數年過去,這呂才竟也學有所成,竟是以清河地方童生、秀才兩級統考都是頭名的身份再次出現在女王的眼前。
而第二個叫女王感到意外的名字,便是同樣來自清河,卻以新都八月機動考試連續奪得童生、秀才兩試頭名的馬周!
女王雖然不是專修曆史的,但她的專業對“貞觀之治”的了解還是比普通人更多一些,也就自然知道這馬周在“貞觀之治”裏有著怎樣的重要性。
馬周,字賓王,清河郡茌平縣(今山東聊城市茌平區茌平鎮馬莊)人,唐朝宰相。
此人小時候是孤兒,家境貧寒,但喜好學習,落拓不為州裏尊敬。
武德年間,補任博州助教。離職遊學長安,寄住中郎將常何家中,貞觀五年(631年),上書諫言有功,入直門下省,曆任監察禦史、員外散騎侍郎、給事中、中書舍人、治書侍禦史、諫議大夫。
馬周此人接續鄭國公魏征的風骨,屢次直言進諫,匡正朝政得失,為貞觀年間的政治改良以及“貞觀之治”的形成和延續發揮了積極作用,曆任中書侍郎、太子右庶子、檢校吏部尚書、銀青光祿大夫、中書令等一係列重要職務,深得唐太宗愛重。
可以說,這呂才和馬周兩人比之袁天罡和李淳風,對於李唐開啟盛世之治的用處更大一些,一個是典型的“雜學通神”,另外一個是優秀的“政治操盤手”,比袁李二人身上單純的“神棍”屬性厲害多了。
倒是監國王拿到名單一看,瞧著女王詢問的目光也是樂了,低聲與女王道:“一個年紀尚幼,一個才是弱冠,便是要用也得是幾十年後的事,豈能操之過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