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裴寂的命令,李元吉不敢違抗,隻能是悻悻的帶隊返回。
經過初步的統計,這一次劉武周的偷襲在折損了五百餘騎的同時,斬獲僅僅也就是百餘李唐新軍的傷亡,但反應出問題卻是很大,那就是朔州之圍還有李建成桑幹河受困都是他的策略。
裴寂作為李淵的智囊謀臣,一聽到李元吉的部隊居然在雁門山口遭伏就自然立即明白過來,也虧得李唐的鳳械營本身夠硬把這次伏擊硬抗了下來,若是換了其他的常規部隊隻怕就吃了大虧。
所以裴寂當機立斷,立刻就要李元吉回防雁門關,怕的就是劉武周一計不成又生毒計。
隻是,李元吉率部回防雁門關後,頓時也就失去了對雁門關北部的控製,一連三天都未再收到李建成的消息,待得第四天的一早,也才瞧見一隊李建成部的殘兵敗將倉惶逃自關城之下,報告說李建成部在馳援朔州途中遇見了劉武周部的主力,兩軍決戰於沃野,結果李唐軍戰敗損失巨大,李建成本人也是下落不明。
那麼,李建成又遭遇怎樣的決戰呢?
時間自然還是回到李元吉部遭伏的當天,李元吉接受了裴寂的命令回撤雁門關的當時,自然也是派出傳令兵去往李建成處傳遞消息,而李建成在得知李元吉出關遭伏之後,自然也如裴寂一般想明白了這是劉武周的聲東擊西之計,對於裴寂讓李元吉回撤一事自然也是讚同的。
不過,在聽聞了劉武周大部隊出現在雁門山口之後,李建成也就明白朔州被圍肯定是虛張聲勢之計,因此過河馳援一事也就不怎麼急迫了,當即他就派出了大隊的伺候,設法探知劉武周部的動向。
然後一連兩天都沒有什麼動靜,哪怕斥候盡出也沒找劉武周部的消息。
而李建成部此時打造的木筏等物也算齊備,李建成思來想去決定還是渡河去援朔州,不管劉武周到底是分兵多少,他這兩萬人馬隻要加入戰場必定能夠將其吃掉,那麼對劉武周而言必然也是一筆巨大的損失。
當即,李建成便決定渡過桑幹河,然後繼續向朔州進發。
哪知道一開始還好,渡河過程有條不紊無驚無險,待得全軍在北岸集結完畢,正式出發向朔州開拔不久,卻是在距離朔州城前不足八十裏的一處沃野之中與嚴陣以待的劉武周部迎頭相遇。
就看劉武周的軍勢怕是也有兩萬餘人馬,在沃野之上密集的排出了數十個騎陣,李建成見狀也不甘示弱,忙也讓本部列陣以待。
雖然李建成有點想不通劉武周為什麼會選擇在此處集結全軍展開決戰,但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他此刻的兵力也足有兩萬人馬,根本無懼在這沃野之上的騎兵決戰。
於是乎,劉武周軍與李建成軍,便自展開軍陣對峙起來,一場兵力總規模接近五萬人馬的騎兵大戰便自一觸即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