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卍”字符的簡介
熟悉佛教的朋友對“卍”字符都不會陌生的。“卍”字(英文為swastika)在梵文中作srivatsa,音譯為“室利踞蹉洛刹那”,舊譯為“吉祥海雲相”,意為“吉祥之所集”。北魏菩提流支在所譯《十地經論》卷十二中,譯為“萬”字;而鳩摩羅什和玄奘都譯為“德”字,取萬德莊嚴之意,強調佛的功德無量。現在一般認為“卍”字符之所以讀“萬”音是武則天於長壽二年(公元693年)定的,在宋朝人編的《翻譯名義集》卷六中說“主上(武則天)製此文,著於天樞,音之為萬,謂吉祥萬德所集也。”
“卍”形符號的寫法曆來有左向的“卍”和右向的“卐”兩種。唐慧琳《一切經音義》提出,應以“卍”為準。藏傳佛教則以右旋“卐”為正規,這是漢地和藏區在使用“卍”形符號的區別。但是,藏地的古老宗教――苯教卻以“卍”作為崇奉的符號。藏語稱“卍”為“雍仲”,意為“堅固”,象征光明,還有輪回不絕的意思。
二、世界各地都出現帶有“卍”字符的文物
在世界各地的古代遺址中都發現了“卍”字符的蹤跡。在古代的克裏特和特洛伊、斯堪的那維亞、蘇格蘭、愛爾蘭、美洲的印第安土著、南美洲的瑪雅文明、阿拉伯、美索不達米亞、羅馬和早期的基督教、拜占庭文化、古印度以及中國、埃及等等都有發現,“卍”字符出現之廣,已經被視為一種普遍的文化現象來研究。
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西亞美索不達米亞hassuna時期的陶器上,就發現有兩個“卍”形符號。其中一個為“卍”形,一個為變體“卍”形。
美索不達米亞hassuna時期陶器上的“卍”紋圖案,約公元前5000年
古希臘描述特洛伊之戰的彩繪陶罐,圖中馬的上方繪製著三個“卍”字符
西亞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伊朗的巴昆遺址,出土有時間不晚於公元前3500年的彩陶,其中有象征生育的女神陶象,她的肩上也有卐字標記。在古希臘的文物中也多次發現刻有“卍”字符的神像或器皿。
在希臘出土的大約公元前700年左右的穀物罐,上麵繪製的阿耳特彌斯(月神與狩獵女神)圖案的周圍出現多個“卍”字符
卍
漢語讀wan,4聲。日語讀ばん(ban)。為佛教名詞。『紅樓夢』中與茗煙發生關係的一名丫鬟即名為『卍兒』。另有『卐』字,亦讀作wan,然久保既然用的是第一個『卍』,便不宜混淆。
卍字是佛的三十二種大人相之一。據《長阿含經》說,它是第十六種大人相,位在佛的胸前。又在《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六,說是釋迦世尊的第八十種好相,位於胸前。在《十地經論》第十二卷說,釋迦菩薩在未成佛時,胸臆間即有功德莊嚴金剛卍字相。這就是一般所說的胸臆功德相。但是在《方廣大莊嚴經》卷三,說佛的頭發也有五個卍字相。在《有部毗奈耶雜事》第二十九卷,說佛的腰間也有卍字相。「卍」僅是符號,而不是文字。它是表示吉祥無比,稱為吉祥海雲,又稱吉祥喜旋。因此,在《大般若經》第三百八十一卷說:佛的手足及胸臆之前都有吉祥喜旋,以表佛的功德。
卍字的符號,有向右旋──卐;有向左旋──卍。根據《慧琳音義》第二十一卷、《慧菀音義》,及《華嚴經》等,總共有十七處說到卍字相是右旋。但是《陀羅尼集經》第十卷所示摩利支天像所拿的扇子中,所畫的卍字相乃是左旋──卍。還有日本奈良的藥師寺的藥師佛像腳下的卍字相,也是左旋,但是多數的記載是右旋。最早在印度教的主神,如毗濕奴及克利辛那,胸前就有卐字相。在古印度的傳說,凡能統治世界的轉輪聖王,皆具有三十二種大人相;佛是法中之聖王,所以也具三十二種大人相,此在《金剛般若經》中就有記載。
在近代,右旋或左旋,時有爭論。而大多數都認為右旋是對的,左旋是錯的。尤其是在二十世紀的四十年代,歐洲的希特勒,也使用卐字相來做為他納粹主義的標幟。此後,即有更多的爭論,有的說希特勒所用的是右旋,佛教所用的是左旋。其實在唐朝的則天武後時代,曾經創造了一個字──卍,念做「萬」字,表示吉祥萬德的意思,就是左旋;希特勒使用的是斜角形的卐,佛教則是正方形的卍。至於印度教則以右旋表示男性的神,左旋表示女性的神。而西藏的喇嘛教用右旋,苯教(bon—pa)則用左旋。
根據日本國士館大學光島督博士的研究,卍字本非文字,西元前八世紀時始見於婆羅門教的記載,乃是主神毗濕奴的胸毛,是稱為vatsa的記號而非文字,至西元前三世紀始被用於佛典。到了西元後一世紀時,又更名為svastiko,本為牛犢頭部的毛發螺旋相,演變成主神毗濕奴的胸毛相,後成為十六種大人相之一,又成為三十二種大人相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希特勒在納粹黨旗中,使用的右旋卐,所以,佛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統一使用左旋卍
卍,和佛經的翻譯、佛教的流傳有關,大體說是魏晉以來的事。《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六五《入法界品》說:釋迦牟尼“胸標卍字,七處平滿。”卍是吉祥的標誌,是釋迦牟尼的32相之一。古印度的印度教、耆那教,都以“卍”為吉祥的標誌,將卍寫在門庭、供物和帳本上。在耆那教的宗教儀式上,卍和寶瓶等是象征吉祥的八件物品之一。卍在梵文裏,音室利蹉洛刹曩,意為“致福”,舊譯為“吉祥海雲”。
宋法雲《翻譯名義集》卷六引唐慧苑《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音義》說:“案卍字本非是字,大周長壽二年(公元693年)主上權製此文,著於天樞,音之為萬,謂吉祥萬德之所集也。”巧慧和多權數的武則天,先是崇道,後來抑道崇佛。她這樣做是有原由的。武則天由唐太宗的才人,變為唐高宗的昭儀,在宮廷鬥爭中低俗作品請刪除,擊敗王皇後和蕭淑妃而成為皇後;她誅殺李唐皇族,進而改唐為周做了皇帝;她任用酷吏,以暴政懾伏臣民,她的所作所為,用儒家思想是難以解釋的。而道是李唐王族認了親的,崇道就不能背叛李唐,那就隻有走崇佛的路了。垂拱四年(688),武承嗣偽造刻有“聖母臨人,永昌帝業”的瑞石,唆使人上表稱瑞石出於洛水。同年又有人偽造刻有“化佛從空來,摩頂為授記(預言)”,“三六年少唱唐唐,次第還唱武媚娘”的瑞石,聲稱得之於汜水,以此暗示武則天稱帝是佛的意誌。天授元年(690),“東魏國寺僧法明等撰《大雲經》四卷,表上之,言太後為彌勒佛下生,當代唐為閻浮提(人世)主,製頒於天下”(《資治通鑒》卷二“四)。這年九月,她就成為大周聖神皇帝。長壽二年(693),菩提流誌等譯《寶雨經》時,還加進了”日月光天子“於”摩訶支那國“,”故現女身為自在主“的話。這類佛教預言,是為武則天登上帝座和鞏固帝位效力的。
關於”天樞“,《資治通鑒》卷二”五記:延載元年(694),“武三思帥四夷酋長請鑄銅鐵為天樞,立於端門之外,銘記功德,黜唐頌周”。天樞高105尺,八麵,各徑五尺。上為徑三丈的騰雲承露盤,高一丈的四個龍人捧著火珠,天樞上刻著武則天題榜“大周萬國頌德天樞”,下刻武三思撰寫的黜唐頌周的文字,百官和四夷酋長的姓名。建立天樞頌德是武周的創舉,將卍刻在天樞上,歌頌武周吉祥萬德。歲月滄桑,天樞早就頹圮不存了。現在,武則天的陵前,矗立的是無字碑,究竟是自認功高蓋世,文字難以表達;還是繼位的唐中宗對她的功過難以評說,隻好無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