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1 / 1)

記得祖母黃妹寶家祭之時,每每叮囑於祭桌之東北角首席置筷應置左手筷。農曆七月卅十地藏王菩薩生日之時,要二柱香並插地上,以區別於別地方之風俗。

文章至此,終有狗尾續貂之嫌,但也在所不顧了。隻能懇請讀者原諒與指教了。在此特鳴謝揚州檔案館女先進工作者的盛意款待,也鳴謝蘇州檔案館蔣主任的古道熱腸超規格的接待了。由於搜集文史資料多日,盤纏吃緊!蘇州市府東北一家賓館服務員在我表示做沙發客過夜後,明日訪市府檔案館,她免費為我鋪設走廊加床。友好如此,令人難以忘懷,一並謝過了。

張王祠所在之何山,是春秋戰國之時吳王闔閭葬女滕玉之處。西北一曲尺型湖,即應為取蓋墳所成之“女墳湖”。何山之名因南梁時隱士何求何點居且葬於此故今有何山之名。

《蘇州府誌地輿古跡類》記曰:“何山在獅山北一裏。姑蘇誌其地名為鶴阜,山墟為鶴邑墟。”唐代陸龜蒙詩曰:“水平波淡繞回塘,鶴殉人沉萬古傷。應是離魂雙不得,至今沙上少鴛鴦。”皮日休詩曰:“萬貫千貴已寂寥,可憐幽憤為誰嬌?須知韓重相思骨,直在芙蓉向下消。”

這二首詩說的是滕玉怒父王用吃剩的魚讓她吃而自殺身亡。闔閭葬愛女滕玉之時,出宮中舞鶴樂師舞於市,引姑蘇萬民空巷爭看之,一路西出閶門至墳地,盡驅萬民舞鶴樂師與築墳工匠入墳中,發機閉門殉焉。吳人病之。

明代皇浦有《過何山懷二何》詩:“靈山微佳跡,居士葬何年?!哀壑蒼煙斷,空山落日懸。禪關一隱地,花路五霽天。共盡悲千古,淒涼夜鶴旋。”說的樂師這檔子事了。可見姑蘇人立張王祠於何山之巔,是對張士誠何等的愛慕與敬仰之情了。一切皆因受洪武之苦毒而起,明人貝清江記敘曰:“三吳百姓。。。。。。數年之中,或貧或富,或死或徙,無一存者。”富可敵國的沈萬三因張士誠致富,也因張士誠國滅而被逼出資修南京(建康)城。且貶死他在雲南,終其生,不得歸家。

永樂元年,朱棣徙江浙九省富民到燕京。也大大打擊了姑蘇民眾的自尊心。由此引發深層次的思考:“國富之後,更應提倡國家興亡,人人有責!”的硬道理。其中還要有一個轉換科拔國防民心教育的轉換才行。這便是政治,一種無法讓人置身事外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