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1929年—1933年以美國紐約股票市場暴跌為標誌爆發的一場資本主義曆史上破壞性最嚴重、持續時間最長的世界性生產過剩危機。1929年10月24日,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出現了拋售股票的浪潮,股票價格下跌創美國曆史上的最高紀錄。危機迅速波及到全世界。這次危機與以往經濟危機相比,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破壞性大。生產下降幅度大,失業人數多。以往危機生產下跌10%左右,此次高達40%以上。各國失業人數達四五千萬人,這在曆史上也是空前的。二、危機持續時間長,長達4年之久。三、範圍廣,危機波及所有資本主義國家及其殖民體係的各部門。為了擺脫危機,各國壟斷資產階級紛紛尋找出路。美國實行新政,由國家幹預經濟。德、日建立法西斯專政,瘋狂擴軍備戰,形成歐、亞兩個戰爭策源地,導致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

納粹黨

德國“民族社會主義工人黨”,是德國法西斯主義政黨。納粹是德語“民族的”和“社會主義”兩個詞縮寫的音譯。成立於1919年,1921年希特勒為黨魁。該黨宣揚大日耳曼主義,鼓吹複仇主義和侵略政策、戰爭政策,要求領土擴張,重新瓜分殖民地。並大搞反蘇反共活動,攻擊馬克思主義和民主主義。1923年,發動啤酒店暴動,失敗後被查禁。1925年重新活動,1933年1月,納粹黨在德國壟斷資本的支持下奪取了政權,建立法西斯專政。它對內解散其他政黨,消滅民主,迫害德國共產黨及其他民主力量,實行反革命恐怖;對外瘋狂侵略,與日本、意大利法西斯相勾結,擴軍備戰,公開撕毀凡爾賽和約,妄圖稱霸世界,最後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德國戰敗,盟國管製委員會宣布“納粹黨”為非法組織。

國會縱火案

1933年德國法西斯製造的誣陷共產黨人的案件。1933年1月,希特勒攫取德國總理職位後,為鞏固其地位實行獨裁恐怖統治,2月27日,經過精心策劃後,在希特勒的親信、國會議長戈林的指使下,法西斯匪徒縱火焚燒德國國會大廈,不到1小時,這座宏偉的建築化為灰燼。戈林等人卻一口咬定,“這是共產黨反對新政府的罪行”,“今晚就把共產黨議員統統吊死”。法西斯軍警立即在全國範圍內對共產黨人和其他革命者進行大規模的逮捕和迫害,大搞白色恐怖。德共中央主席台兒曼及僑居在德國的保加利亞共產黨領導人季米特洛夫等被捕入獄。從9—12月,德國法西斯還在萊比錫法庭進行審判,季米特洛夫在法庭上自任辯護律師,嚴正揭露納粹黨的陰謀和縱火案的真相。在國際輿論的壓力下,法庭不得不宣判季米特洛夫等人無罪。台兒曼則一直被關押在獄中,1944年在魏瑪的布痕瓦爾集中營被害。

反共產國際協定

德、意、日3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相繼走上法西斯道路。1922年10月墨索裏尼向羅馬進軍,奪取政權,意大利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法西斯國家。1933年希特勒上台,在德國建立了法西斯專政。1936年日本二二六事件後,廣田弘毅組閣,標誌著日本軍事法西斯專政的建立。3個法西斯國家互相勾結,對內鎮壓革命,對外進行侵略,重新瓜分世界。1936年11月25日,日本代表武者小路同德國代表裏賓特洛甫在柏林締結《反共產國際協定》。協定規定:“締約國同意對有關共產國際的活動互通情報,磋商必要的防禦措施”。“締約國將共同邀請其國內和平受到共產國際活動威脅的第三國……加入本協定”。協定有效期54年。協定附有一個秘密議定書,規定一方受到蘇聯進攻或威脅時,雙方要立即討論保護共同利益的措施。1年後,1937年11月6日,意大利加入《反共產國際協定》。至此,國際法西斯侵略陣線——“柏林——羅馬——東京軸心”正式形成。德、意、日締結《反共產國際協定》除反共反蘇以外,主要目的是為了結成侵略集團,以對付英法美等國。

日本二二六事件

日本法西斯軍人發動的未遂武裝兵變事件。九一八事變後,日本軍部法西斯勢力日益囂張。以軍部少壯派軍人為代表的法西斯勢力不滿曆屆內閣擴軍備戰的速度,要求建立公開的法西斯專政。1936年2月26日淩晨,以荒木貞夫為代表的少數“少壯派”軍人,在軍國主義勢力的策劃和指揮下,率領1400餘名士兵發動兵變。他們襲擊了首相、藏相、內相的官邸,刺殺了內務大臣、財政大臣和教育總監,並占領了首相、陸相官邸,陸軍省、警視廳及附近地區。他們要求建立以皇道派為首的軍人法西斯內閣。政變部隊占據首都中央地區3天。由於得不到其他部隊的支持和軍閥集團內訌,武裝兵變未能得逞。2月29日暴亂被鎮壓。直接參與政變的80多名軍官被判刑,其中17名為首分子被處決。荒木被勒令退職,以東條英機為首的統製派在軍隊裏占據領導地位。1936年3月,在統製派支持下組成以廣田弘毅為首相的新內閣。內閣完全聽命於軍部。廣田內閣的建立標誌著日本軍人法西斯專政的初步確立。二二六事件加速了日本法西斯化的進程。

共產國際“七大”

共產國際的最後一次代表大會。1935年7—8月在莫斯科召開。來自76個國家的共產黨,共530名代表參加了大會。大會主要討論對法西斯侵略進行鬥爭的問題。共產國際總書記季米特洛夫作了《法西斯的進攻和共產國際的任務》的報告,指出法西斯專政不是不可避免的,是能夠被製止的。為了戰勝法西斯,季米特洛夫提出建立工人階級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政策和策略。同時強調必須警惕社會民主黨對統一戰線的破壞,號召共產黨員站在反法西斯鬥爭最前列。根據季米特洛夫的報告,會議通過《關於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決議》。指出共產國際執委會在決定工人運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時,需要從每個國家的具體狀況和特殊條件出發,一般地要避免幹涉各國黨內部的組織事宜。共產國際“七大”在反法西斯鬥爭問題上提出的政策和策略,指導了各國共產黨的活動,推動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鬥爭。會議結束後,各國共產黨在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思想指導下積極開展工作,國際反法西斯鬥爭取得了重大勝利。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

意大利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但它戰後在國外奪取的領土較少,對此它一直耿耿於懷。墨索裏尼上台後,實行侵略擴張政策。埃塞俄比亞戰略地位重要,資源極為豐富,意大利企圖通過占領埃塞俄比亞使它的東非殖民地厄立特裏亞和意屬索馬裏聯成一片,構成對英、法通往東方的海上交通線以及它們在東非殖民地的威脅。1935年10月,意大利的30萬侵略軍不宣而戰,分三路侵入埃塞俄比亞。埃塞俄比亞軍民同仇敵愾,在皇帝塞拉西一世領導下,拿起落後的刀槍為保衛祖國獨立而戰,給意大利侵略軍以沉重打擊。但是,英、法、美等帝國主義國家對意大利的侵略采取縱容政策。國際聯盟出於世界輿論的壓力,決定對意大利實行經濟製裁,但卻沒有把石油列入禁運範圍。英國控製下的蘇伊士運河仍繼續對意軍開放。美國於1935年8月通過的中立法,禁止向交戰雙方出售武器,這對被侵略的弱小的埃塞俄比亞是不利的。在它們的縱容下,意軍出動大批飛機進行狂轟濫炸,甚至施放毒氣。由於埃塞俄比亞的抗意鬥爭得不到必要的援助,加上缺乏堅強的領導,社會製度落後,不能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因而抗意戰爭遭到失敗。1936年5月,意軍攻下首都亞的斯亞貝巴,海爾·塞拉西流亡倫敦。5月9日,意大利吞並埃塞俄比亞。1941年,英軍在東北非向意大利展開反攻,並攻入埃塞俄比亞。這時,埃塞俄比亞人民的抗意遊擊戰爭重新活躍起來。1941年底,埃塞俄比亞恢複了國家獨立,海爾·塞拉西一世複位。

西班牙反法西斯民族革命戰爭

1936—1939年西班牙人民陣線領導的反對國內法西斯叛亂和德、意武裝幹涉的民族民主革命戰爭。1936年2月,由共產黨、社會黨和左翼共和黨等組成的人民陣線在西班牙國會選舉中獲勝,建立了人民陣線聯合政府,實行了一些民主改革。1936年7月,以西班牙駐摩洛哥殖民軍的將領佛朗哥等為首的法西斯分子發動了反對共和國的叛亂,叛亂蔓延到西班牙本土各地的駐軍。西班牙人民奮起反擊,並取得重大勝利。7月30日,當叛軍麵臨失敗的時刻,德意法西斯公然對西班牙進行武裝幹涉,它們不僅用武器裝備,而且直接派遣軍隊援助西班牙叛軍。英、法則由於害怕西班牙人民陣線運動蔓延歐洲,對德、意的侵略采取“不幹涉”政策,而實質上則縱容了法西斯侵略。這樣西班牙內戰就演變成反法西斯侵略的民族革命戰爭。世界進步人士和各國共產黨熱烈支持西班牙人民的鬥爭。在共產國際的號召下,54個國家的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組成“國際縱隊”直接與西班牙人民並肩戰鬥。佛朗哥叛軍在德、意大力支持下,1939年3月,攻下了西班牙首都馬德裏,共和國被顛覆,西班牙建立了法西斯獨裁統治。西班牙的民族革命戰爭牽製了德、意法西斯對其他國家的侵略行動,為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侵略的鬥爭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