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村是以生態農業為主導,在行政村的範圍內,以發展經濟為目標,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開發人力資源、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最終使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協調發展、人與自然達到和諧互動共同發展的一種物質載體。我國目前生態村建設發展逐漸形成了種植業、養殖業、畜牧業、水產業、加工業各業因地製宜,協調發展的大農業結構,形成“種養加,貿工農,農科教”相結合的格局。生態村的所有企業均為少汙染企業或無汙染企業,生產過程中注意汙染治理。三廢排放均應合乎國家排放標準。
生態村產業化的發展模式是公司+生態村+農戶。公司是生態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的運營模式。具體說,它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有效的組織與運作,係統合理開發生態資源、人力資源,並使生態農產品開發、加工、銷售等環節以及相關產業聯合起來,產生巨大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產業化運營模式。生態農業公司有效地解決農村資源利用、農民就業、環境保護等問題,直接保障農民的收入與生活質量,是農村實現可持續發展、保證農民不斷優化生存狀態的關鍵。生態村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運作投資環境,促進生態農業的健康、高效發展。農戶既是生態農業發展的主體,也是農村基本社會保障體係的構建對象。在廣義上,農戶可以等同於農民,它既可以是個體農民、農民家庭,也可以是為完成某一生態農業流程、生產某一農產品而組合的農民群體。農民參與生態農業公司運作,提供初級農產品、人力資源、土地資源、資金等,在這一過程中,農民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發展經濟的過程中,湧現出了一大批生態村,他們的發展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經濟與生態的有機結合,在保持生態良好的同時,實現了較大的經濟效益。在生態環境日益不容樂觀的今天,這些村莊的實踐為農村發展經濟與環境保護之間普遍存在的矛盾作了很好的解答,為農村可持續發展作出了貢獻。它們的發展之路,值得更多的村莊學習、借鑒。
一、留民營村生態農業產業化建設
留民營村位於北京市東南郊,大興區長子營鎮境內,全村土地麵積147.5萬m2,240戶、862人。原本自然條件非常惡劣,土地低窪,鹽堿易澇。20世紀80年代後,留民營村實行農場式經營體製,農、林、牧、副、漁綜合發展,成為全國第一個生態農業係統工程建設試點村。
(一)留民營村產業化發展模式
留民營的生態農業建設以沼氣為突破口,促進養殖業、種植業的發展,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改善生活環境。
1.沼氣的應用發展
1980年留民營村按照人廁、豬圈、沼氣三結合的辦法,為全村240戶各建了一個8m3的家庭用沼氣池,村裏又購置太陽灶和太陽能熱水器,分裝在每戶家庭,結束了村民做飯燒秸稈的曆史。他們還和北京市環境保護研究所合作,實施留民營生態農業係統建設與研究的課題。1992年美籍華人生態專家為留民營村設計了大型高溫沼氣池,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援建,技術屬當時世界先進水平,沼氣管道通往各農戶和集體單位,替代小型家用沼氣池,解決了農村城市化問題。1997年又興建了更大的沼氣灌,全村規模養殖業產生的糞便全部用於生產沼氣,產氣量可達30萬m3,主要用於發電,可以滿足工業、生活用電以及樓房取暖的需要。
留民營村以沼氣為中心的物質循環。通過使用沼氣每年全村節約原煤100t。同時,沼渣內含有大量氮、磷、鉀等養分和有機質,施用到農田後,成了農作物生長的主要肥料,解決了過去向農田投入大量化肥,導致土壤板結、成本加大的問題,使生產出來的糧食、蔬菜無汙染,成為綠色食品。施沼氣渣肥使土壤有機質含量比過去增加了7%,全村節省農業化肥開支達20多萬元。
2.種植業和養殖業的發展模式
在農業生產中,留民營村用有機肥替代化肥,化肥的使用量極大地下降。糧食畝產成倍增加。在林業生產中,製定了生態農用林的建設規劃,營造完善的農田林網,建設花園式村莊。經過10年努力,建起了百畝片林、百畝苗圃和百畝果園,營造了環田林、環村林、環廠(場)林、環路林等。至2000年初步形成了生態林業結構,全村林木覆蓋率達30%。
在此期間,他們自己的產業也在不斷的發展,不但形成了以沼氣為中心,串聯農、林、牧、富、漁的生態係統,而且形成了種、養、加工、產、供、銷一條龍的生產體係。在有機農業內示範區內,發展“有機蔬菜”基地,其有機蔬菜全部供應“家樂福”超市,並興建了“有機肥加工廠”、“散養雞場”。在畜牧養殖區內,有蛋雞、商品豬、奶牛等。每年可向國內外市場提供有機蔬菜、鮮蛋、牛奶、肉類、鮮活家禽等。
3.加工業和旅遊業的發展模式
1990年留民營村開始建設農村工業,發展了無汙染的農副產品加工業、汽車零配件加工業、觀光旅遊業。在農副產品加工業中,引進北京便宜坊燜爐烤鴨技術,建立烤鴨廠。與日商合作建立以蔬菜為主導的綠色生態食品加工企業——豆沙餡加工廠。
生態農業的發展也催生了留民營生態旅遊產業的興旺。留民營與香港合作興建了宣傳普及生態科學知識和度假休閑為一體的生態園區。配套工業興建了旅遊製品廠,產品出口外銷。2000年建設生態莊園發展生態旅遊。留民營村的主要旅遊資源和旅遊設施包括生態農業觀光區、無公害有機蔬菜高科技示範區、沼氣太陽能綜合利用示範區、民俗旅遊觀光區、無汙染旅遊製品工業區、北京娃娃家莊、北京青少年綠色文明教育基地、全國蒲公英農村文化園、動物園、國際生態學術研究交流培訓中心、生態農業旅遊度假村、影劇院、農業公園、農業博物館。
(二)留民營村生態農業產業化建設特色
留民營村的發展如此的迅速和富有成效,集體經濟起了很大的作用。自1970年起,留民營村堅持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前5年“治坡”,後5年“治窩”。他們治理了鹽堿地,打井,修渠平整了全村的土地,而且對全村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組織施工,使村民都住進了磚木結構的住宅。1978年留民營村發揮集體和農戶的各自優勢,集體辦豬場、蛋雞場、奶牛場和鴨場。20世紀80年代實行“村經聯社統一管理,各核算單位自主經營,承認差別,多勞多得”的新體製。至1996年,留民營已經發展達到社區經濟工業化,農業經營集約化,農村生活城市化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