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黃金船隊”沉寶之謎(2 / 2)

海底的“克洛斯維諾爾”珍寶之謎

二百多年以來,渴望得到“克洛斯維諾爾”號沉船上巨額財寶的人,始終沒有停止過他們的海上探寶活動。因為這個傳奇式的海難事故中所提到的財寶之多,實在太吸引人了。請看下列清單:金剛石、紅寶石、藍寶石和翡翠19箱,價值51.7萬英鎊;金錠,價值42萬英鎊;金幣,71.7萬英鎊;白銀1450錠。

故事要追溯到1782年6月15日。那天,有一艘三桅大帆船“克洛斯維諾爾”號離開錫蘭(現在的斯裏蘭卡)港,鼓著滿帆在煙波浩瀚的印度洋上航行。船上有150名乘客,還有上麵所列貴重物品。8月4日,當航行到非洲東南角沿海時,一陣強勁的風暴把船吹向海岸。帆船在風、浪和潮水的共同作用下,迅猛地向著懸崖峭壁衝擊。盡管船長采取了應急措施,還是無濟於事,木船被撞得粉碎。134人倉皇跳人大海,掙紮著上了岸。不久,這艘千瘡百孔的帆船,便帶著巨額的財寶和幾個未能上岸的水手,葬身海底。遇難地點距好望角約507海裏。

一部分登岸的水手情況也不妙。岸邊是荒無人煙的熱帶森林,生存是很困難的。他們為了戰勝死神,分成三個小分隊在山林中掙紮,用野菜充饑,希望能向好望角靠近,以求生計。但是,不幸得很,一些人死於野獸之口,另一些人又死於野菜中毒。到達好望角時,隻剩下六個幸存者了。事後,他們把海難經過和叢林曆險寫成書,流傳於世,引起轟動。但是,最使人們感興趣的,卻是那上的巨額財寶。它吸引著一批又一批的探寶者前往尋覓。

1787年,人們首次對沉船進行捜索和打撈,但因找不到沉船的確切位置,不得不以失敗告終。

1842年,一位船長與十位馬來西亞潛水員合作,在沉船海域尋找了十個月,終於發現了沉船殘骸,並踏上了沉船甲板,但未能掀起沉重的貨艙蓋。他們向英國皇家海軍求助,也由於當時潛水技術的落後而無能為力。過了不久,沉船漸漸被泥沙掩埋了。

到了1905年,一些水下探寶者組成“克洛斯維諾爾號打撈公司”,雇用了一批打撈人員前去勘查,用鑽機取樣法找到了沉船。在鑽取的泥芯中有250個古錢幣,並從船上層甲板上取下了十三門大炮,總算是有了不小的收獲。但埋藏在深處的財寶,由於人不能長期潛人水下作業,因而無法尋得。

1921年,又有人組織“打撈公司”。由於發起人曾是一位陸上黃金采礦者,熟悉礦井隧道開鑿方法,準備從岸邊開鑿隧道通往海底,再在船底打洞撈金。足足花了三個月時間,經過艱苦的鑿岩作業,才在40米深處開鑿了一條210米長的隧道,終點正好在沉船底下9米深處。當向上開鑿時,還未接觸船體,比較鬆軟的海底沉積層塌陷了,海水湧進了隧道。曾有一名勇敢的潛水員進洞,摸到了木質船底,但潛水員因無法在水下久留而無法撈金。巨額開支沒有得到補償,結果“打撈公司”被迫破產。隨著時間的流逝,隧道也塌崩堵塞,漸漸消失了痕跡,最後沉船位置也無人知曉了。

幾十年過去了,一些人尋找海底沉寶的夢並沒有破滅。隨著打撈能力的提高,促使一些人還想重整旗鼓,似乎有不拿到沉寶誓不罷休的決心。然而,“克洛斯維諾爾”號現在究竟在哪裏呢?它上麵究竟有沒有如此巨量的財寶?這些財寶是否已有人偷偷地撈走了呢?這對渴望尋寶的人們來說,仍然充滿著謎。

黃金珠寶指數:★★★★☆心動指數:★★★★☆綜合指數:★★★★☆

旅遊鏈接:南非好望角

旅遊小貼士:

好望角在開普敦半島最南端。這裏是保留了五百年前原生態的自然保護區。在大西洋邊紅色的卵石灘上,時常可見駝鳥閑庭信步的可愛模樣。那裏鴕鳥高約2米,體重約100公斤,是鳥類中的快跑冠軍,時速達70公裏。人隻有七八節頸骨,它卻有18節之多,頭可360度旋轉。它生的蛋也許是世界上最堅固的鳥蛋,可承受100公斤的壓力。據說蛋殼厚達二三毫米。一隻鴕鳥蛋大得可容納24隻雞蛋。鴕鳥身價極高貴,一隻鴕鳥價值3萬蘭特,毛、皮乃至全身都是寶。鴕鳥什麼都吃,連碎紙、爛布都吃。站在角點的燈塔眺望,遠處是大西洋與印度洋的交彙處。山下沿著海邊繞道而行,會遇到一塊立於懸崖腳下的標誌牌,上麵用英文和南非文分別寫著“CAPEOFGOODHOPE(好望角)”以及它的經緯坐標(南緯34。21'26",東經18。28'26")。寬闊無垠的海灘上,海水卷蕩起銀白色的浪花,排山倒海般,一道道向海岸湧來,就像千軍萬馬前赴後繼地奔湧著;海浪撞擊在岩崖上,泡沫噴濺,發出天崩地裂般匕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