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9章 說個故事(2)(1 / 2)

梵華不理他,連聲哼哼也沒給。

“你不是貼身伺候娘娘嗎?怎的被趕出來了?”薄延又繼續往下挖。

梵華咬他的手:“怪人和神醫在給娘娘和大美人講故事呢,我不愛聽故事,別說娘娘壞話,被娘娘趕出來我也心甘情願啊……”

迷魂湯還灌著呢,她都凍成這般模樣還在惦記著娘娘那莫須有的好。

“怪人……講故事……”薄延沉吟,梵華嘴裏的那些詞句,多少帶了她自己的眼界,逢人不問名姓隨意叫喚,那“怪人”又是指的誰?

梵華迷迷糊糊點頭:“怪人……沒有手,哦,一隻手……”

薄延頓時恍然,這“怪人”原來是指白嶽大元帥。

陛下急召那位元帥秘密回京,薄延是知曉的,然而他入宮麵聖竟不為別事,隻為給大帝同娘娘講故事,這故事是什麼,值得陛下和那位娘娘花費心思去聽?

的確是又長又久遠的故事,北郡藥王從清晨起便一直沉浸在那段時光裏,以白家長子長孫、唯一親曆者的姿態搬出所有過往——

大秦隆德十二年,太子妃白氏誕下皇長孫,隆德皇帝十分喜愛,為皇長孫取名“君執”,取“執一不失,能君萬物”之意。父憑子貴,時為太子的乾化皇帝皇儲之位因而越發穩固,滎陽白家的勢力也隨之如日中天。

然而,民間關於晏氏女的傳說卻經久不絕,至隆德十五年愈演愈烈,“晏氏為後,一統九州”,這句話傳到隆德皇帝耳中,也傳到了太子耳中,遂掀起軒然大波。

沒有哪一位皇帝不想開疆拓土一展抱負,也沒有哪一位掌權者肯滿足於眼下的草木山川。

若是能一統九州平定天下,單靠一個預言,也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因而即便掘地三尺不計任何代價也要將傳說中的晏氏女找出來!

於是,隆德皇帝頒下秘旨,若有人尋得晏氏女必有重賞,加官進爵或榮華富貴,全然不在話下……

無論是百餘年前晏氏的銷聲匿跡,或是今朝晏氏傳說的日漸複蘇,對天下的能人誌士來說,興許可盼著九州一統四海歸一,他們可借此瞧瞧太平盛世的模樣,也算全了長久以來的誌向。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有著遠大抱負,也並非所有人都可從晏氏女身上得到好處——畢竟天下一統,帝王卻隻有一人,能長伴帝王側的,也隻有少許人……少許家族。

那些一心一意想要找尋晏氏女的家族,定是未曾問鼎一時無兩的第一豪族之勢,否則他們安肯退居第二,將偌大的功勳拱手讓人?

譬如百餘年前幾大家族背棄古晉國,將晉國一分為二,或自立為王,或依附各自的君主而生,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每個家族都是精明的逐利之徒。

百餘年前,百裏氏與君氏皆為古晉國外戚,金陵司徒家亦不過為朝中大將,而區區白家出身與他們相去甚遠。

那一場兩家分晉的戰爭持續了數十載,最終定下天下二分的局勢,白家經由為大秦皇帝獻策,讓君氏得以黃袍加身,而一躍成為大秦顯貴,輾轉又過了數十載,已沒有人懷疑白家為西秦第一豪族的地位。

當年起事之時,君家曾與白家訂下盟約,日後君氏為皇帝,白氏必定為皇後,永世共享江山。

因當年晏氏銷聲匿跡,且傳說漸漸歸於平淡,白家便竊取了晏氏的身份,以晏氏之鹿桑花為族徽,且用了百餘年的時間,改寫了“天命白鹿”的傳說——

在口口相傳多於史書記載的年月,活著的人會死去,新人會換了舊人,百姓們一代代地被灌輸著白氏女為白鹿的不變盟約,一代代地流傳著“蒼狼白鹿”的美好願景。

直至後來,已無人記得“蒼狼白鹿”的由來不過百餘年,而晏氏這一古老家族成了歲月長河中被塵封起的那一頁古籍。

直至某一日,古籍被翻出,那一頁上抖落的灰塵在塵世掀起滔天巨浪,皇帝的野心日益膨脹,權臣的地位亦不可撼動,誰先得晏氏,誰便能得償所願……

當年為白家長子、太子妃長兄的白蒼臨危受命,往傳說中晏氏藏身的鳴山出發,帶著白氏家族的榮辱安危,目的隻有一個——除晏氏家族,保白家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