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學曆不低的媽媽,對孩子的培養很用心。從智力到習慣,從飲食到舉止,每個方麵都要做到盡善盡美,對孩子進行“高標準,嚴要求”的教育。並說服孩子父親、爺爺奶奶等家人,一起不溺愛孩子,嚴格規範孩子所有的生活細節,以期把孩子培養成材。
比如,孩子兩歲以後,她就盡量不去抱孩子,告訴孩子說,你是男子漢,不能嬌氣,以後走路要盡量自己走,隻有累了才可以讓父母抱。但孩子常常故意耍懶,明明不累,卻要媽媽抱,她堅決不答應,任憑孩子怎樣哭,都絕不妥協。為培養孩子的衛生習慣和勞動能力,孩子從4歲開始,被要求必須把天天換下的褲頭自己洗幹淨。哪天孩子不想洗,想要放到第二天兩個一起洗,媽媽不許,告訴孩子,今天的事情必須今天完成。為了培養孩子的良好修養,吃飯必須在餐桌上吃,偶爾孩子餓了,飯也做好了,可動畫片還沒演完。孩子想一邊看一邊在電視前的茶幾上吃,媽媽不許。要麼強行關閉電視,理由是吃飯的時間必須吃飯,不能一心二用;要麼寧可大家都不吃,一直等著,到動畫片結束,再把涼了的飯菜重熱一遍。無論如何,這碗飯必定要規規矩矩坐在餐桌前吃,並且在吃飯中,要遵守餐桌禮儀,不說話不灑飯粒不可以發出咀嚼聲音……諸如此類的規定很多很細,幾乎每件事都有一套家長製定的標準。
她的孩子剛5歲,智力出色,確實養成了很多“好習慣”,但慢慢地,孩子表現出越來越嚴重的偏執,幾乎不接納任何稍有變化的或常識裏沒有的事。比如有一次姥姥洗好葡萄,遞給他一小串,接的過程中,有一顆掉了下來,滾到地上,他就不答應,要求姥姥把這一顆再接回到串上,姥姥說接不回去,他就哭得不依不饒,另給一串也不行。好說歹說都沒用,隻能以一頓暴打結束他的無理取鬧。還比如爺爺每天接他從幼兒園回家都走同一條路,有一天媽媽開車去接,想要繞道去超市買點東西,他不允許,說回家隻能走那條路,不能走別的路。媽媽不聽他的,把車開到超市,他哭著不肯下車,要求媽媽必須回到幼兒園門口,走原來的路回家……總之,類似的不可理喻的行為非常多。幼兒園老師反映,雖然孩子很聰明,但很孤僻,不合群,一天難得見到他笑一下,總是一臉冷漠,也不會和小朋友玩,總是玩不到幾分鍾就發生衝突,最後隻能躲到某個角落,獨自玩一個什麼東西。老師甚至小心地提醒家長,是不是應該帶孩子去看看心理醫生。
一個年僅5歲的孩子,作為人的自然天性從開始就被壓抑,規矩的框子已開始把他的心理擠壓得變形,那麼孩子所表現出的不體恤,拒絕合作,膜拜“規則”,逆反冷漠等等,幾乎是必然症狀。如果家長一直對此沒有警醒,一直“規範”下去,後果真是令人擔憂。
英國教育家A.S.尼爾認為,“嚴酷的家庭法則就是對健全心智的閹割,甚至是對生命本身的閹割。一個屈從的孩子不會長成一個真正的人;一個因手淫而被懲罰的孩子,將來也得不到高度的性快感。” 麵對幼小的孩子,如果家長不能首先想到如何給孩子自由,而是如何對孩子進行規範,尤其在一些無關緊要的生活細節上,向孩子提出大大小小的各種規則和要求,並且經常為孩子不能達到這些目標、不遵守這些規則而去批評孩子、懲罰孩子,那麼他幾乎不可能培養出一個健康的孩子,隻可能打造出一個刻板者、自卑者和偏執狂。
社會很少對刻板者和偏執狂給出太多偏愛,社會願意容納的,是人的寬容心和變通力。所以越是具有寬容心和變通力的人,越容易成為社會主流人群。奧地利心理學家A.阿德勒認為,一個人愈健康、愈接近正常,當他的努力在某一特殊方向受到阻撓時,他愈能另外找尋新的出路。隻有神經病患者才會認為他的目標的具體表現是:“我必須如此,否則我就無路可走了。”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接受的是嚴苟的家庭法則,自由意誌早早萎縮,那麼你能指望他用寬容和變通的方法來麵對世界嗎?
現在,家長們文化程度越來越高,也重視孩子的教育。但奇怪的是,很多家長像上麵這位媽媽一樣,自身的受教育程度和良好的社會地位沒有讓他們對兒童教育這件事有更好的領悟,反而抑製了體內的原始本能。麵對孩子時,感覺遲鈍,既缺少母愛的直覺,又缺少文明進化後的體貼和修養,生搬硬套一些似是而非的東西,把“立規矩”當作教育,使事情陷入本末倒置中。
童年是堅強的,也是脆弱的。一個人的童年可以在物質生活上貧窮,不可以在精神生活上苦難。物質貧寒在某種程度上能錘煉人的意誌,精神壓抑隻能扭曲健全心理。如果父母在孩子麵前太強勢,孩子凡事要按家長畫好的道道來,那麼父母越認真,對孩子的自由意誌剝奪就越徹底,給孩子帶來的精神損傷越嚴重——為什麼很多“多動症”、“自閉症”兒童出自高學曆、高收入、嚴要求家庭,答案常常在這裏。
哲學家弗洛姆說過,“教育的對立麵是控製”,現實中卻是有太多的人把控製當作教育。如果有人對他說不要給孩子訂太多規矩,要讓孩子自由成長,他會立即反駁說,不給孩子立規矩行嗎,難道他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如果他打人、偷東西、隨地大小便也不要管嗎——持有這樣極端思維的人,其話語邏輯令人無法招架,“人之初,性本善”在他們看來是胡說八道,所以他們隻能這樣理解,孩子是不知天高地厚的,給三分顏色就開染坊,所以要嚴加管製,不管就是不負責任。
避免用瑣碎的規矩束縛孩子,和縱容孩子做壞事,這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猶如一個老板對下屬充分賦權,充分給下屬在工作上自由決斷的空間,這和他允許下屬做違法亂紀的或損害公司的事完全沒關係一樣。人文社科領域的話語重在理解,不能抬杠,不能走極端,一切討論必須基於基礎概念的相同和基礎價值觀的相近,否則就失去了討論意義。在這個問題上,我也會常常遇到一些溫和的反駁,如,孩子不能完全沒規矩,適當的規矩還是需要的。這樣的反駁看起來既客觀又理性,卻同樣沒有意義。事實是,沒有誰說過孩子應該完全沒有規矩,也沒有誰會認為不給孩子立規矩就是連“適當的規矩”也不需要。極端思維和庸俗思維都是缺乏思考力的一種表現,背後的外部成因往往正是這些人從小經曆了太多的“規矩”,致使思維狹窄。
沒見識過美好柔和的教育,也失去了用最天然的心去體會另一個天然的人的能力,不相信一個人的自發選擇會是善的。對人性的不信任,常常是一些人跨不過“立規矩”這道坎的根本原因。所以麵對一個具體的孩子時,尤其麵對孩子的過失時,不知道離開了懲戒,還有別的辦法。
2013年我偶然從中國主流媒體上看到了一檔電視節目,《超級保姆》和《保姆911》,是從歐美引進到我國的家庭教育係列電視劇。看來這檔節目在國外很受歡迎,否則中國主流電視台不會花重金引進。但這樣的電視真是誤導人。
幾乎每一集都是這樣的套路:孩子不聽話,父母沒辦法,請來一位“超級保姆”幫忙解決。“超級保姆”看起來自信滿滿,但她們的各種辦法歸根到底就一種:定規矩,然後用規矩來整孩子,直到把孩子整服了。
比如,孩子不想按時睡覺,就把他強行關進屋子裏,收走屋裏所有的玩具,門一關,任孩子哭泣到睡著。孩子不想跟別人分享玩具,就用鬧鍾來定時,每人玩相等的時間,到時間必須停下來。小女孩不想穿紅褲子,不行,家長讓穿紅的就必須穿紅的,不穿就罰坐冷板凳,直到服從……所有的邏輯都是:孩子隻要不聽家長的話,那就是不對;家長被孩子弄得頭痛,隻是因為沒給孩子定規矩。定規矩是保姆的法寶,不服從就冷暴力懲罰,服從了就給予一些低端獎勵,如獎個棒棒糖吃——保姆的方法,確實就是“保姆水平”。從表麵上來看,她們做得比那些因憤怒而殘忍地往孩子嘴裏塞辣椒醬的父母稍好些,暴力性隱蔽一些,冷酷性卻完全一樣,也沒比那些暈頭的家長高明多少。孩子在超級保姆們那裏,不過是些馬戲團的猴子,操控住就是做好了,至於如何嗬護孩子的情感需求,促進孩子學會友愛和寬容,鼓勵孩子的個性發展,那是不需要考慮的。
壓力和懼怕不可能變成兒童內在的需求,用這樣的保姆之法製造出的“聽話”或“懂規矩”不過是一種假像,背後是孩子心理功能的失調,痛苦的經曆不能轉化為經驗,卻會根本性地損壞兒童的心理健康。
盡管該電視劇每集都有神一樣的結論或“成果”,但我們完全可以判斷,它最多能獲得幾天表麵效果。如果說它有一種長遠的“教育效果”,就是可以培養偏執狂和鐵石心腸。我當然相信電視製作的初衷和引進的初衷都沒有教育上的主觀惡意,但就其給人們帶來的誤導,足以被劃進邪惡之列。
自由是規矩存在的土壤,自由的孩子才能成為自覺的孩子。自由意誌就是要打破對規則的盲目膜拜。美國著名教師雷夫認為,“如果要我們的孩子達到相同的境界,就要在教導他們了解規則之餘把眼光放遠,不受教室牆上的班規所限。人的一生中有時並無規則可循,更重要的是,有時規則根本就是錯的。”
成人可以給孩子呈現規則,卻不能強迫孩子執行規則。如果有什麼規則特別需要孩子服從配合,要想辦法,通過合理的方式,讓孩子看到規則之美,心悅誠服地接受。在規則教育中,家長的榜樣作用和包容心遠比強製力更能讓孩子學到守規矩。
“孩子的愛的潛在可能性、幸福的潛在可能性、運用理智的潛在可能性,以及類似藝術才能這樣的更為特殊的潛在的可能性。它們是種子,如果給予適當的土壤,就會生長,就會顯現出來;如果沒有這些條件,它們就被窒息而死。在這些條件中,最重要的條件之一是,在孩子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人要信任這些潛在的可能性。這種信念的存在,使教育與控製之間產生了區別。”
雖然每個兒童都會出於無知和調皮,在某一階段某些事上“沒規矩”,尤其男孩子,更願意探索和挑戰,更顯得“不聽話”,甚至具有破壞性。但一個單純的兒童從來不會沒底線,隻要孩子心理健康,對人對事沒有惡意,就不會有過度的挑釁,隨著年齡增長,自然能變得習慣良好,行為得體。很多精英人物,在回憶童年時,上樹掏鳥窩,到地裏偷西瓜,甚至三天不洗臉,打架等等,所有這些“壞行為”都是有趣的童年記憶,卻完全影響不到他們成年後的道德麵貌和行為能力。
當下有一個誤導大家的詞就是“溺愛”,詞麵意思使很多人誤以為想把孩子教育好,就是要愛得少一些,定規矩多一些、嚴厲一些、物質上苛刻一些。尤其家境條件較好的孩子出了事,人們幾乎總是眾口一詞地說這孩子被“溺愛”壞了。
事實是古今中外,任何經濟層麵、社會層麵的家庭都有可能出混混,混混的產生和家境沒有必然關係,隻不過家境好的更引人注目。家境優越的孩子和家庭貧寒的孩子,他們成長得好與壞,不在於父母在物質上是否出手闊綽,在於精神上是否充分給予。兒童對外部物質世界感覺懵懂,對自我情緒感知卻分外敏感。物質上多一些少一些不是問題,精神上的貧寒卻會對兒童形成心理摧殘。家長給孩子花錢多和他愛孩子多少,沒有一點關係。事實是很多經濟條件良好的家長,無力在精神和情感層麵滿足孩子,就用過度的物質給予進行彌補和掩蓋,把花錢多理解為愛得多,但這不過是庸俗思路,也是愛的假像,誰不知道提供物質享樂總是比提供精神享樂更容易一些,尤其對於經濟寬裕的家長。
如果一定要說過度花錢也是愛的一種,這種“溺愛”隻是物質溺愛,這不是孩子的需要,隻是家長的需要。孩子要的是“精神溺愛”,即家長能給予的最優質的父母之愛。這種愛不是由一大堆的物質堆成,而是由充足的相處、深厚的感情、自由的氛圍、良好的榜樣等等這些構成。其中,少立規矩,就是保障自由,提高愛的質量的重要方式之一。有一個物質豐富的童年不是件壞事,但擁有心理豐盈的童年才是人生的幸運。“自由意誌”是家長送給孩子的最大的奢侈品。
生活有萬千種細節,對於該給孩子什麼規矩,如何把握這個度,沒有人能把所有的情境都羅列或歸類,很多東西是需要自己去悟的。
我的觀點是,“守規矩”這件事在幼兒期幾乎不需要強調,越年幼的孩子越不該給他定規矩,整個家庭生活中的規矩越少越好。如果有什麼要求,隻要講給孩子,並做出示範,同時想辦法讓孩子愉快接受就可以,沒必要為了“規矩”的事,整天和孩子弄得不愉快。在道德和安全的底線之上,幾乎可以允許孩子去做一切他想做的事。不要擔心他闖些小禍,不要害怕他做得不夠到位,不要為他的無心之過而責備他。日常生活上不處處限製和壓抑孩子,至少就是為孩子提供了正常的精神成長條件,對於精神發育正常的孩子來說,所有的經曆,無論成敗,無論好壞,都會沉澱為正麵經驗。
在我們的文化中,“規矩”太深入人心,“自由”太新鮮。這也是為什麼“規矩太多,難成方圓”現在還很難被人接受,因為它和很多人的常識相去甚遠。孤立評價每一種“規矩”,似乎都有存在的必要。但兒童真的需要那麼多規矩嗎,那些規矩對兒童是適宜的嗎?“在錯誤紀律下長大的孩子,變成無關緊要的習慣和禮儀的奴隸,毫不遲疑地接受許多愚蠢的習俗。” 真正需要他們學會的人生智慧和能力卻無法習得。
有一次,我和一位幼兒園園長交談。我問,孩子入園後,你們首先做的事是什麼。她說:“首先是紀律教育,把孩子們在家裏養成的自由散漫的壞毛病糾正過來。”然後呢?我又問。“然後就是上課。從我們這裏畢業的孩子,上小學就不需要再學拚音了。”園長驕傲地說。
我相信這位園長的回答在當下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代表著一種思維方式,也代表著一類做法。
有位家長跟我說,她花高價把孩子送進一所蒙台梭利幼兒園,可是沒過多久,孩子就哭著不肯去了。後來她了解了一下,發現這個幼兒園有相當多的規則,如:不能在教室裏大聲說話,孩子們不小心稍大聲一點,老師馬上會說這樣打擾到別人,不禮貌。小朋友玩的時候,偶爾互相做一下踢打的動作,非常開心,樂得哈哈大笑,老師馬上製止說這樣不文明。如果小朋友回答老師問話時語氣不夠好,老師不滿意,就會讓孩子重說,說好幾遍,真到老師滿意為止。如果孩子之間發生一些小的碰撞,老師會教孩子們說:請你不要碰到我的身體。一個孩子幫了另一個孩子一點點忙,如果對方沒說謝謝,老師會把兩個孩子叫到一起,要求被幫的孩子一定要謝謝。等等諸如此類的事,弄得孩子們整天小心謹慎,且一個個變得斤斤計較。尤其幼兒園使用所謂的蒙氏教具來上課,在規定的時間大家做規定的事情,孩子們如果做得不好或不願做,老師就會給予批評,然後耐心地一直陪孩子做下去,直到孩子做好為止。老師們都是善良的,很賣力,很累。孩子們卻不快樂,每天早上幼兒園門口一片哭聲。
“蒙台梭利”近年在中國幼教界是個時髦詞,不知道現在全國有多少家幼兒園在用這個旗號。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給孩子自由”,她發明的教具,隻是一些外化手段,是輔助性的工具,隻有當它們被恰當地運用,才能體現她的思想。而現在很多掛著她的大名的幼兒園,隻借用了她的教具,卻把這些教具使用到她思想的反麵。
弗洛姆說過:“在一切愛的關係中,自由最重要。”這句話適用於親子關係、夫妻關係、婆媳關係、戀人關係等。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幾乎所有良好的關係都沒有太多的教條和瑣碎的管製,都是在親切的相處中為對方留下自主的空間,允許對方按他自己的願望去做事,允許他做得不夠好而較少苛刻。“隻有品格高尚的人,才能夠對彼此的品行感覺到一種完全的信賴。這種信賴使他們能夠在任何時候放心地相信,相信彼此不會冒犯。惡行總是反複無常的,唯有美德是恒常有規則、守紀律的。”
“規矩太多,不成方圓”要求我們在生活中力求做減法,而不是做加法。但做減法總是比加法難做。吃得少比吃得多難,小富即安比貪財愛利難,低調自謙比張揚炫耀難。教育孩子,說得少比說得多難,放手比管製難……總的來說,做加法需要能力,做減法需要智慧。處處以“規矩”來製約孩子,表麵上很辛苦,實際上這比處處對孩子放手容易得多。誰不知道一個規矩的孩子確實比一個不規矩的孩子更容易管理,更令家長輕鬆且有安全感?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一百年前寫的一首打油詩,字麵淺顯,內容卻非常豐富,“生來不自由,生來要自由,誰是真革命?首推小朋友。”最近看到詩人海桑的一首詩,《一個小小孩》,猶如對陶先生詩的補充和延伸,引用作為本文的結尾。
一個小小孩,如果他幹幹淨淨
衣帽整齊,如果他規規矩矩
這可並非一件多好的事
如果他一開口
便是叔叔好阿姨好再見再見你好
如果他四歲就能讓梨
這又有什麼意義
一個小小孩,應該是滿地亂滾
滿街瘋跑,臉和小手都髒兮兮的
還應該有點壞,有點不聽話
他應該長時間玩著毫無目的的遊戲
他是一隻自私、可愛又殘酷的小動物
他來到世上,是為了教育我們
讓我們得以再一次生長
而不是朽壞下去
說說“錢”這個事兒
我覺得最重要的理財教育,不是教孩子如何用一元錢賺到十元錢,而是讓他們知道,錢的本質是什麼,錢在生活中的地位應該是什麼,我們對錢應該持有什麼態度。
財富觀是人生觀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何對待金錢,往往是一個人如何對待人生的外顯表現。現在人們提倡要對孩子從小進行理財教育,我覺得最重要的理財教育,不是教孩子如何用一元錢賺到十元錢,而是讓他們知道,錢的本質是什麼,錢在生活中的地位應該是什麼,我們對錢應該持有什麼態度。
一定要給孩子零花錢
我女兒圓圓像很多孩子一樣,從小也表現出對錢的喜好,尤其三歲左右,對錢的興趣最濃,占有欲表露得毫不遮掩。
有一次,我假期帶她回我母親家,給了母親一些錢,圓圓看到了,阻攔著不讓給,我沒理她,讓母親把錢收起來。過了兩天,我帶圓圓去一個小店買醬油、醋等幾樣東西,花了一張100元麵值的錢,店家找我一張50元大鈔和一些零錢。當我把零錢往零錢包裏放時,圓圓指著那好多張零錢對我說:“媽媽,這些給姥姥吧。”然後又指著那張50元說:“這張不要給姥姥。”我既吃驚又好笑,這麼點兒的孩子,居然知道這一張比那幾張錢更值錢,真是天賦啊!
她非常愛吃糖,有一天她姥姥逗她說:“這麼愛吃糖,長大找個賣糖的人結婚吧,天天能吃到糖。”圓圓想想說:“不,我要找個賣錢的人結婚。”全家人被她的話驚到,笑歎這小小的人兒對錢還真有感覺。
愛錢是人的天性,所以我絕不做反天性的事,我要滿足她的天性。
從圓圓上小學一年級開始,我每月給她固定的零花錢,3元到5元,圓圓管這筆定時發放的錢叫“工資”。我給圓圓的這個數額現在看有些低,不過依當時的消費水平,對一個小學生來說還是合適的,因為她的零花錢僅限於買校門口小攤上那些“沒用”的東西,如小貼畫、小卡片等。數額及開銷內容是我們和孩子共同製定的,雙方都很樂於接受。圓圓很在乎這筆收入,每個月都能清楚地記得哪天該“發工資”了,到時就會提醒我們。
這個零花錢我完全允許她自己支配,很少過問。隻提了一條要求:不許買垃圾食品。
圓圓偶爾想買什麼東西,存的工資又不夠,我就讓她從下個月的工資中提前預支;如果她實在超支得比較多,我會額外給一些,額外部分戲稱為“發獎金”。總之,在花錢方麵,我首先表現出對孩子的信任和寬容,從不斤斤計較。她買了什麼、沒花完的錢是否攢起來,我不過問。我不要求圓圓一定把錢花得正確,她有時會買回很差勁的小玩藝兒或被小販騙了,我也不批評,一笑了之,最多把我的相關購物經驗給她講一講。我相信她這次買了不該買的東西,發現錢白花了,下次才能學會如何選擇。經曆過決策失誤,才能在以後的決策中變得精明。
圓圓上初中時,工資大約漲到10元錢,她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不在意這點錢了,開始經常忘記討要薪水,隻是在需要錢的時候,才發現這個月工資還沒發。我不記得這個工資遊戲是到什麼時間結束的,似乎上高中後再沒發過。當然,圓圓並不會因為沒有工資而變得手頭拮據。雖然當時我們經濟條件很普通,但隻要她提出需要買什麼,我們會盡量滿足她的需求,很少拒絕。極偶然的情況下,如果什麼東西有些貴,或特別不應該買,我們也會說出來,孩子一般也能理解。
我當時這樣做,並不是非常明確地要對她進行所謂的“理財教育”,應該說隻是出於母愛和天性。圓圓一般不會提出超過我們消費能力的要求,這一方麵因為家庭財務對孩子從來都是公開的,而且父母已為她做出了榜樣,所以圓圓自然知道哪些東西在可以消費的範圍,哪些不在。另一方麵,一直以來,父母在花錢上從不對她苛刻,她從來不需要動用任何心計和父母較勁,心態反而極為單純,沒學會貪婪和算計。
有些家長為了防止孩子養成亂花錢的毛病,從不給孩子零花錢。他們會說,孩子需要什麼,跟家長說就行了,需要買的,自然會給他錢,不需要就不給——這樣的做法,目標雖好,結果卻可能讓家長失望。因為這種控製本身已表達了不信任,且已剝奪了孩子消費方麵的自由選擇,且表現得很苛刻,所以對於孩子金錢觀的養成並無好處。童年時在金錢方麵嚴重匱乏的人,反而容易成為成年後在金錢方麵斤斤計較的人,過分吝嗇或過分貪婪,缺少平常心。
還有一些家長是不直接給孩子零花錢,擔心孩子養成不勞而獲的心理,通過讓孩子幹家務來賺取零花錢。這一點是近些年從西方國家學來的,並且很流行,這種做法我也不讚成。緣故“家”是一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場所,它不是市場,不是單位,不是圈子,“感情”是家人的凝結劑和潤滑劑,是家庭生活中的必須品和奢侈品。如果孩子做點家務就付錢,可能隱藏著這樣一些問題。
一是把親情關係降低到商業關係,把親人間的互助處理成利益交換。這和我們的傳統文化格格不入,且會削弱兒女和父母的感情。中國人一直講究孝敬父母,追求家庭氣氛的溫暖。而歐美國家,尤其是美國,為什麼被人稱作老年人的地獄,許多老人有兒有女,卻在孤寂中死去,我認為這和他們早早把市場法則引入家庭生活有關,文化總是有它的因果關係的。
二是容易培養唯利是圖的心理。我的一個親戚,他曾一度對孩子實行以勞計酬的政策,規定洗一次碗多少錢,擦一次地多少錢,洗一次衣服多少錢。到最後他發現,孩子幹什麼都要問有沒有錢,哪怕是很簡單地扔一次垃圾,也要問這個給多少錢。孩子按勞取酬的習慣確實培養出來了,但唯利是圖的心理也開始露出苗頭。
三是會導致兒童對勞動產生負麵認識。兒童本身是喜歡勞動的,如果因為孩子幹了一點活,就要付他報酬,這其實暗示了勞動是件苦差事;而且,孩子的天性願意討家長的喜歡,如果他的勞動給父母帶來了快樂,孩子內心是比得到錢還快樂的,這種快樂,更會刺激他對勞動的熱愛。而付錢既消解勞動的價值和快樂,也消解他為父母做事的興趣。
事實上,並不是西方人都讚成孩子幹家務付報酬的行為,美國名師雷夫老師認為:“小孩子做家務事就給零用錢固然很好,畢竟我們的資本主義就是這麼運作的——用工作賺取報酬——但用禮物或金錢換取孩子良好行為的做法就很危險了。我們要讓孩子知道,行為得宜是應該的,不需給予獎賞。”
我認為,孩子身上一切應該培養的好品格都不可以用錢去購買,凡能用錢買到的,都不叫教育,都是暫時的成果,無法內化為孩子自己的品格和習慣。
比如有的家長用錢來刺激孩子的學習,孩子考好了就用錢獎勵,或是規定考到多少分給多少錢。這些做法從短時期來看可能有效,從長遠的培養目標來看,則隻能造成消解。曾在網上看到一則消息,一位母親為促使其上小學的孩子好好學習,按成績劃定了獎金標準,考得越高獎得越多,所以孩子寫了篇文章《搞好學習是我的生財之道》。我很擔心,假如這一做法一直持續下去,恐怕孩子的學習動力會越來越弱,生財之道也越走越窄了,而且整個的價值觀也會遭到扭曲。
家長如果認為花錢可以買到孩子的勞動好品格、學習好習慣,事實上你最直接的訴求就是:錢是萬能的。那麼孩子就會接受這個觀念,他以後就可能花錢買友誼,花錢買事業,花錢買愛情……如果在孩子的成長中,他的一切事務都和金錢方麵的獎懲掛鉤,那麼他在未來很可能會把一切關係都處理成金錢關係。
可以鼓勵孩子適當賺錢
避免培養兒童過分看重錢的意識,並不影響孩子將來賺錢意識的形成。猶如不去訓練孩子和異性交往,並不影響他長大懂得愛情一樣。但如果在生活中有合適的機會,讓孩子體驗賺錢的樂趣,也是很好的一件事。比如,偶爾孩子想買一件家長原本不打算給他買的東西,這種額外消費,隻要家庭經濟條件允許,不妨鼓勵孩子自己賺錢來買。
圓圓上小學時,有一次我和她逛街,在一個禮品店裏看到一個特別漂亮的洋娃娃,她非常喜歡。但那個娃娃太貴了,一百多元,大約要花去我當時月薪的十分之一。盡管我當時收入還算不錯,但這個娃娃還是超出了我們的消費預期。所以我們猶豫了一會兒,考慮家中的各種娃娃已經不少,把娃娃放回去了。臨出門時,店家說因為太貴,進貨時隻進了一個,不買就沒有了。我能看出圓圓在那一瞬間的沮喪,很心疼她。
回到家後,我跟圓圓商量,她可以通過自己賺錢來買那個娃娃,幫父母洗碗,洗一次賺2元錢,隻要賺夠50元就行,其餘的由媽媽分擔。圓圓很願意接受這個條件,她以前沒洗過碗,這正好是個學習做家務的機會。
一個小學生洗25次碗,這真是件不容易的事。我先給圓圓示範,接下來又經常鼓勵她,當然,她哪天不想洗,也不勉強。圓圓用了將近兩個月的時間,終於賺夠了50元。在這個過程中,她一直擔心那個娃娃被別人買走,我告訴她不會的,讓她放心。其實,這也是我的擔心,一個洋娃娃,這時對於孩子來說,已不僅僅是個玩具,而是一項近期事業,我不能讓孩子失望。所以我在和圓圓搭好洗碗協議後,很快找個時間,不辭辛苦地專門花半天時間,乘公交車去買回了那個娃娃,悄悄放起來。到圓圓第25次把碗洗好後,我立即拿出了那個娃娃,圓圓非常意外,高興極了。
雖然當時圓圓體會的隻是得到洋娃娃的愉快,但我相信,通過這件事,有些東西已開始進入她的感覺了,那就是,有付出就有收獲,堅持就是勝利。
像我這樣偶爾給孩子一個機會,讓他從父母這裏簡單學習一下賺錢,這是大家都能接受的。但如果孩子到外麵賺了別人的錢,有的家長就會非常不安。有位父親講了他9歲的兒子仔仔這樣一件事。
仔仔學校組織同學們遠足,兩位女生走得很累,想找人替她們背書包,就問仔仔願不願意替她們背,兩個書包共付他5元錢。仔仔想賺這個錢,但覺得5元錢太少,討價還價,要每個5元錢,商量後成交,仔仔就接過兩個書包,一共背三個書包走了約4公裏,賺到10元錢。晚上回家後,仔仔興衝衝地對爸爸說,“我今天掙錢了!”這位父親為此有些不安,覺得孩子不應該賺同學的錢,但又不知如何跟孩子講。
遇到這類事情,家長一定要把事情放到具體的情境中去考慮,不要簡單地判定好或不好。就這件事來說,我認為沒什麼不好。書包是女同學主動要求他幫忙背的,孩子通過正常談判,做了一樁公平交易,每個人有付出有得到,各得其樂。這是孩子們間的一樁正常交易,是他們社會化進程中一次小小的嚐試。其性質,和我們自己沒時間或不願意收拾屋子,請個小時工來做家務是一樣的。
假如這件事的細節有所變動,是小男孩主動要求給女孩背書包,並提出收費要求;或是女孩要求男孩子幫忙而並沒有說要付錢,男孩卻提出收費,有錢才幫忙,這是不對的,家長應教導孩子學會關愛同學,告訴孩子要以助人為樂,不要以賺錢為樂。當然,如果孩子自願幫助同學,不要錢,那是值得讚賞的,家長應該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
教育就在細節中,家長麵對孩子時,思維不要粗糙,要細膩,一定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既不委屈孩子,又要讓孩子學會麵對一件事時如何思考和判斷。
培養一個友愛而不唯利是圖的孩子,這是一種完整的人格教育,主要教材是家長。如果家長知道哪些錢該賺,哪些錢不該賺;且樂於助人、不見錢眼開,孩子也不會成為那樣的人。傑出的商業頭腦和良好的品行並不衝突,窮困潦倒者並不見得高尚。讓孩子學會光明正大賺錢,健康得體地花錢,就是好的。家長的價值觀,會以一種具有感染力的氣息彌散出來,充滿你和孩子的世界,慢慢對孩子形成深刻的影響。
孩子亂花錢怎麼辦
不過,有的孩子表現得似乎確實有問題。從我收到的郵件來看,家長們最頭痛的問題有兩個,一是孩子亂花錢,見什麼買什麼;二是偷偷從家裏拿錢。
亂花錢這個問題,首先請家長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平時太愛花錢,給孩子做了壞榜樣?另外,是不是總是被孩子的情緒綁架,本來不該買的東西,孩子一哭鬧,沒辦法,就給買了?如果家長的言和行是混亂的,孩子的思維就會亂套。
我的觀點是,首先要評價一下自己的消費態度,給孩子做出好榜樣。另外,平時能滿足孩子的盡量滿足,不能滿足的說明情況,如果孩子不聽,耍賴,家長也切不可通過先講道理後打罵來阻止,或一邊生氣一邊掏錢。遇到孩子亂買東西的情況,可以參考一下我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寫到的圓圓小時候我對付她亂買東西的辦法 ,一兩次就可以治愈。這個方法的成敗要點有兩個:第一,家長要有始終如一的消費觀,孩子內心不混亂;第二,不被孩子的糾纏弄得發脾氣,始終態度平和,一發脾氣,方法就失效了。
如果孩子年齡已比較大,上中學或大學了,經常提出和父母收入不匹配的消費要求,並且不依不饒,這種情況應該有較深的根源。“亂花錢”隻是表象,深層原因是孩子內心空虛且不自信,以及對父母的不體諒。這種心理問題的來源,和父母一直以來對孩子的嚴厲管製或不尊重、關愛不足有關。
自卑感需要消弭,物質的堆積能帶來心理暫時的滿足,但它持續的時間很短,一旦意識到自己身上不再有別人豔羨的資本時,就會去尋找新的吸引點,於是再去花錢。缺乏父母關愛或尊重的孩子,也不會把體諒送給父母。所以我們會看到,有錢人的孩子會亂花,一些家庭經濟條件一般,甚至較差的孩子也有這種情況,緣故他們的心理基礎是一樣的。這種情況,要解決的不是如何監督孩子花錢,而是如何讓孩子內心自信,感覺有愛。這已是另一個話題,在其它篇章談及。
至於有些孩子偷錢的事,這原本不是個大事,但一定要處理得當,否則會演變為一個道德問題或心理問題。
很多孩子小時候都有過偷偷拿家長錢的經曆,這和他偷偷多吃一塊糖或打碎一個東西而不告訴家長一樣,是一種偶然的現象,是幼稚年齡階段的正常現象。如果家長給孩子的教育是正常的,孩子的心理發育是正常的,即使這些“壞行為”沒有被家長發現,也會自愈。
當然,如果家長發現孩子偷偷拿錢,不要假裝不知道,除了要心平氣和地和孩子談這件事,在錢的使用上和孩子搭成共識,還要反思自己哪裏做錯了,進行積極的修訂。
有些家長在金錢上對孩子管得非常嚴,從不給孩子零花錢,他們會對孩子說“你想買什麼跟我說,隻要合理,我都給錢。”這個規定看起來碗大湯寬沒問題,事實上,很多情況下“合理”或“不合理”,是家長來判斷的,它根本不是孩子的想法;而且孩子有時會有些屬於自己的小秘密,不想跟你說,比如某個同學,尤其是異性同學過生日,孩子想送一個小禮物,如果他手裏有一些零花錢,就不必為難。
對孩子控製太嚴,顯而易見的潛台詞是不信任孩子。信任不會讓孩子變壞,相反,家長看管得越緊,孩子越容易找機會偷錢。如果你的孩子之所以沒偷錢,僅僅是因為你把錢看管得緊,不讓他有機會拿到,你在孩子的道德教育上至少失敗了一半。孩子如果能在自主消費上和父母取得共識,他就不需要偷偷摸摸,沒有一個孩子天性喜歡幹偷偷摸摸的事。
細節也很重要,可體現信任或不信任。在給孩子錢時,最好放心地讓孩子自己到抽屜或父母的錢包裏取出需要的錢數,不要檢查,也不要用狐疑的眼光打量孩子是否偷偷多拿了錢。信任本身就是一種道德教育。誠實是本性,說謊是技巧,如果依本性能解決問題,他是不需要再動用技巧去解決的。
另外,家庭收入要對孩子透明。並非一定得讓孩子知道存折上的具體數額,而是要坦然讓孩子知道家中的財務狀況。至於具體數額讓孩子知曉到什麼程度,這取決於家長自己。注意要提醒孩子,家庭財產數額是隱私,不可以講給外人。孩子往往樂於和父母共同知道一樁自家的“秘密”,這樣他有主人公感覺,覺得被尊重。無論如何,切不可用謊言來欺騙孩子。我認識一位家長,她丈夫月薪一萬元,但她為了防止上中學的孩子亂花錢,就對孩子說爸爸每月隻賺三千元。本來房貸都還完了,卻對孩子說還有二十萬元的房貸。這樣的謊話說得再天衣無縫,孩子也能慢慢察覺出來。所以當她向我傾訴,說她的孩子說謊、偷父母的錢出去亂花,我一點也不覺得奇怪。
一個人之所以會“小時偷針,長大偷金”,多半是因為偶爾的過失被錯誤處理,一直有負麵能量不斷輸送給他。比如,有的家長平時對孩子監督得很嚴,控製得很緊,一發現孩子偷錢,立即定性為“偷”,鄙視孩子,把孩子暴打一頓,警告,並開始像監督小偷一樣監督孩子,一但發現又有偷錢行為,不但暴打,而且去學校告訴老師,讓老師做工作,或是嚇唬孩子,要把他交到警察那裏……這樣折騰下來,孩子離小偷的身份就越來越近了。沒有人天生是墮落的,隻有環境一直在營造一個小偷,一個人才能最終成為小偷
對人性的不信任,可能是家長自我心理的一種投射,反映的是家長自身的問題。所以需要家長多反思自己。真正的教育準備是完善自己,在財富教育方麵也一樣,不但要求家長有好的教育理念,還需要有好的財富觀。
拜金和吝嗇都是畸形的金錢觀
媒體上看到千萬富豪搞大型征婚活動,有五萬女子應征。想象那場麵也許熱鬧,但征婚者和應征者的財富高度及精神高度都已經大約標出來了。什麼是愛情,什麼是品味,什麼是自尊。這些值得每個人想一下,也值得家長和孩子探討。
嚴重的拜金是一種不幸,一個人的內心給了金錢太多的位置,就沒有容納幸福和高貴的餘地了。拜金可能讓一個人擁有更多的錢,但不會讓他幸福感更多,也不會讓他走得更遠。
事實上沒有一位家長會故意教自己的孩子拜金,但在具體的教育中,卻並非人人都有這樣的警惕。
我聽到一位有錢的家長這樣教訓他的孩子:“別人家的孩子能跟你比嗎,他們有錢出國旅遊,有錢買這麼多書嗎?你爸你媽有能力讓你讀萬卷書行萬裏路,你卻不珍惜!”他表麵上在教育孩子,語氣中卻充滿了對財富的崇拜和沾沾自喜。這樣的思想工作,不可能讓孩子學會讀萬卷書行萬裏路,隻能讓孩子學會用錢去擺平一切。
許多教育上的失誤,常常來源於家長的無心之過。拜金教育並非全發生在“富家長”身上,也同樣會發生在“窮家長”身上。在後一種家長身上,最容易發生的情況,就是過分強調節儉。
浪費從古至今都不是個好習慣,任何時候都應該教育孩子懂得節儉。但凡事過猶不及,家長如果用節儉消解一切開銷的價值和意義,無意中也是把錢捧為聖物,這也會導致孩子形成另一種拜金心理——吝嗇鬼心理。
有一位媽媽,出生在農村,從小知道生活的艱辛,自己平時很節儉,從不買華而不實的東西。她有一個9歲的兒子,在媽媽過生日這天,孩子想到媽媽從來沒有收到過別人送的花,想給媽媽一個驚喜,就花幾元自己的零花錢,給媽媽買了三朵康乃馨。當孩子把花送到媽媽麵前時,沒想到媽媽的第一反應不是高興。她對孩子說:你給媽媽買禮物我很高興,可是我們以前說過的,你花錢需要提前跟爸爸媽媽說,而今天你卻沒有告訴我們。再說,媽媽覺得買花不太實惠,它很快就會枯萎,你要是送些其它的給我,我也一樣會喜歡的。
孩子一下子哭了,他說:“媽媽,我是想給你一個驚喜,所以不能提前跟你商量。雖然花會枯萎,可是心裏就會記下這個快樂的。”這位家長事後感到很不安,她隱約覺得自己做得不對,不該有那樣一種反應。但她還是擔心如果自己縱容孩子買這些華而不實的東西,孩子會不會慢慢學會亂花錢,以後是不是會形成一種攀比心理?
我的答案是:不會的,隻要家長不亂花錢,沒有攀比心,孩子就不會形成這樣的心理。這一點前麵已有論述,此處不再贅言。我更想對這位家長說的是,這世上有比錢更值錢的東西。孩子說得多好,“雖然花會枯萎,可是心裏就會記下這個快樂的。”一味地節儉,培養一個毫無情趣的守財奴,這是你希望的結果嗎。
獲得經濟上的安全感後,貧窮與富有就是一種心態了。那些因貪汙送命的官員、搶劫者、炒股跳樓的等,所有栽倒在金錢上的人,骨子裏都是極端的拜金者,所以在金錢麵前特別容易糊塗,不知錢是什麼,可以用來幹什麼。他們把錢當成終極目的,錢也就終結了他們。這些悲劇,和他們從小受到的有關財富的教育一定是有關係的。
家長想要給孩子灌輸正確的財富觀,就要先整理好自己的財富邏輯。從古到今,愛情和金錢是最令人糾結的兩樣東西,是天使也是魔鬼,是至愛也是最恨。所以圍繞這兩件事產生了許多邏輯困境。
比如有的人在外麵聊天時大罵有錢人,回家進門第一件事,是給案上供奉的財神燒一炷香,求神仙讓自己發財。
有一次我在商場一個賣運動鞋的地方坐下來歇腳,遇到一位媽媽和孩子也來這裏買鞋。孩子大約十三四歲,他看好一雙名牌運動鞋,很想買的樣子。媽媽口氣有些不悅地問孩子:“這麼貴,你想買嗎?”肯定是媽媽的口氣把孩子嚇住了,孩子猶疑一下,說太貴了,不買了,把鞋放回去。媽媽立即表現出滿意的神情,對孩子說“你知道貴,我就給你買!”
我還知道有位媽媽,她經常帶孩子去買東西,孩子想要什麼,媽媽一般都會同意。隻是,有時孩子想學媽媽的樣子,親自拿錢去結賬,這個事媽媽卻絕不同意,不讓孩子的手碰到錢。她解釋說這是要防止小孩子學會花錢,擔心他以後養成愛錢、愛花錢的習慣。
類似種種,都是人們在潛意識中既過分高估錢的地位和影響,又視其為卑劣之物。矛盾心理產生矛盾言行,孩子的意識就被搞亂了。如果家長自己在錢的問題上想明白了,言行自然就會到位,也自然會給孩子以良好的影響。
寫這篇文章時,恰巧在網上看到幾句話,感覺說得很有意思,“口袋沒錢,心裏沒錢,輕鬆一輩子;口袋有錢,心裏有錢,勞累一輩子;口袋沒錢,心裏有錢,痛苦一輩子;口袋有錢,心裏沒錢,快樂一輩子。”
看來,錢這個事,實在是個小事,又實在是個大事。
最後,有一種特別的情況提醒家長注意。如果你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平時在花錢方麵很正常,某個階段突然不停地找各種理由向家長要錢,甚至偷錢,而他的錢花到哪裏又十分可疑,這種情況,很可能是結交了壞朋友或遭到勒索。這種情況在那些性格懦弱的孩子身上更容易發生。家長要細心觀察,不要簡單粗暴地處理問題,以免孩子遇到困難不敢跟父母說,獨自承受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