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戀愛中的伊麗莎白·巴雷特(1 / 3)

伊麗莎白·巴雷特是愛德華和瑪麗·默頓巴雷特的長女,出生於1806年3月6日。從小在一個名為“希望盡頭”的偏僻地方長大,她有十個兄弟姐妹。伊麗莎白康是一個相當早熟的兒童,如饑似渴地閱讀,九歲就開始寫詩作賦,與自己最喜歡的哥哥布諾學習希臘文。15歲時,伊麗莎白與妹妹亨利璦塔、阿拉貝爾染上了一種疾病,不知何故,伊麗莎白康複得特別慢。也就是從這時開始,她開始說起自己的慢性病,和許多奇怪的症狀。她前往格拉斯特的一個溫泉療養地,沉迷上了一種鴉片酊(醫生說這有助於她的睡眠)。在這裏呆了一年多的光景,遠遠超過了醫生規定的返鄉期限,但是任何事都不能阻止她閱讀和寫作的決心。1826年,她靠家人資助發表了名為“心靈詩篇”的詩歌,一起發表的還有14首短詩。那個時候她已經很堅定地認為,婚姻很可怕,與自己絕緣,自己的一生將完全獻給詩歌。

1828年她的母親突然撒手人寰,這讓伊麗莎白猝不及防,始料未及,她更加索居離群。 1932年當家道中落,家庭財政陷入低穀的時候,“希望盡頭”不得不賣掉,舉家搬往英格蘭西南部的德文郡的西得蒙鎮。這個住宅裏海邊很近,這樣伊麗莎白就有興趣到海邊走走,這對她的康複很有幫助。在家人的資助下(盡管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她又發表了譯本“埃斯庫洛斯的普羅米修斯”,附上了自己的19首短詩。1835年巴雷特全家搬往倫敦,伊麗莎白看到了自己的希望和機會。盡管心裏七上八下,惴惴不安,她開始與時下的文學巨匠見麵,如沃茲沃斯和瑪麗·羅素·密特福德。一年之後,伊麗莎白讀到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詩人羅伯特·布朗寧的詩歌柏拉塞爾蘇斯,她很喜歡這首詩,但是又羞於去見他,甚至有這樣的想法都讓她感到難為情。

1838年詩歌“六翼天使及其它”的發表,受到了廣泛的歡迎,這也是伊麗莎白首次署上了自己的名字。她的健康狀況又有惡化的跡象,於是她要求被送往溫暖的地方過冬。那年布諾和亨利璦塔與她一道前往海邊城鎮托基。1840年,弟弟薩姆在牙買加死於發燒,幾個月後布諾也在一次劃船事故中喪生。伊麗莎白被摧垮了,幾近崩潰。持續了整整將近一年的時間,最終還是寫作的追求和渴望把她從低迷中解脫出來。1841年她重返倫敦,開始從事文學批評。

1844年8月,兩卷本詩歌出版。在其中有一篇作品中她向自己認為是當代偉大的詩人表達自己的敬意。這其中包括:沃茲沃斯,丁尼生,也包括羅伯特·布朗寧。詩集出版時布朗寧正在那不勒斯,但他以最快的速度,寫信向她表達了感謝之意。當然了,你肯定知道後來的故事了。羅伯特最終說服伊麗莎白同意自己來訪。很快就是下一次,緊接著就是求婚。不過這一次伊麗莎白冷酷地拒絕了。羅伯特旋即弄明白了,最保險的打動伊麗莎白芳心的方法就是通過她的作品。他也是這麼做的。1846年9月12日,他們結婚了。是在秘密的情況下進行的,仿佛一切都沒有發生,直到一周後他們動身前往意大利才有人知曉。

六個月後,伊麗莎白認定自己骨子裏已經深受意大利文化浸染和熏陶,著手創作有關意大利政治題材的詩。1849年3月9日,羅伯特·韋德曼·布朗寧來到世上,這是一個非常健康的孩子。這讓伊麗莎白著實很喜出望外,因為那時候她一直都在服用鴉片酊,並且曾經兩次流產。羅伯特的母親沒有看到自己孫子的出世就離開了人世。為了表示紀念,她少女時代的名字就成了佩恩的中間名字。為了讓羅伯特開心,振作起來,伊麗莎白為他奉送了“葡萄牙十四行詩”,這是她在他們戀愛期間所創作的。

這些年來她的病情一直不穩定,但她仍然克服重重困難寫就了《奧羅拉·李》,這首史詩般的長詩使她當時聲名遠播,隻是最近才發現這是一首關於女權的詩作。也許是因為感覺到了自己的身體狀況每況愈下,或許是因為淡季時候的意大利有時候有點枯燥乏味,伊麗莎白開始涉獵唯靈論。尤其是在巴雷特先生1857年去世之後,這種迷戀程度有所增加。她的父親至死都不曾原諒自己的女兒。伊麗莎白堅信自己遇到了神靈,盡管羅伯特竭盡全力想把她從這種迷戀和自責中掙脫出來。

目前,意大利的和煦的氣候對她的身體說已經不上有任何好處了。現在唯一能讓她稍微感到好一點的就是寫作了。1860年《大會前的詩歌》的出版給她返回英國帶來了一些小麻煩,評論者認為這裏有反英的情緒。那年11月,亨利璦塔死於癌症,她實際上在1850年與自己的情人塞梯斯私奔,後來結婚。伊麗莎白目前身體狀況很不妙,她服用了過量的嗎啡,幾乎不吃任何東西。她也為自己束縛住羅伯特和佩恩,托了他們的後腿而時常感到自責不安,盡管二者誰都不曾介意。

1861年6月,羅伯特不顧伊麗莎白的反對,最終執意請來了醫生。醫生在她的肺部發現了一個膿瘍,這是由於她的呼吸困難和不斷增加的嗎啡劑量引起的。1861年6月29日,伊麗莎白在羅伯特的臂彎裏離開了人世,可能是服用嗎啡過量導致的呼吸麻痹引起的。剛開始羅伯特異常平靜,把持得住,一切細節都處理得很有條理,甚至比平日裏更加幹練。一周之後他垮了,和他的妻子一樣,他通過創作來緩解擺脫憂傷。伊麗莎白的遺作,由羅伯特編輯整理,在1862年出版。

Elizabeth Barrett in Love

Elizabeth Barrett was born 6 March 1806, eldest daughter of Edward and Mary Moulton-Barrett. She grew up in a secluded little place called Hope End with her ten brothers and sisters. She was a fairly precocious child, reading voraciously, writing odes at age nine, and learning Greek along with Bro, her favorite brother. At 15, Elizabeth, along with her sisters Henrietta and Arabel, contracted some sort of disease. Elizabeth was much slower to recover for some reason, and it was around then that she started talking about her chronic ill health and a myriad of strange symptoms. She went to a spa in Gloucester, becoming addicted to laudanum (prescribed to help her sleep) and staying a little over a year, long past the point when her doctor was telling her to go home. But she never let anything stop her from reading and writing. In 1826, she had a poetic "Essay on Mind" published, at family expense, along with 14 shorter poems. By this time, she had firmly decided that marriage was awful and not for her; her life would be completely devoted to poe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