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數學篇(2)(2 / 3)

李善蘭到墨海書院之後,與偉烈亞力合作,翻譯《幾何原本》後九卷,以續成利瑪竇、徐光啟的未盡之業。《幾何原本》一書,在西方各國亦多為全譯,英國雖有一部從希臘文譯為英文的完本,但因翻譯和校勘粗疏,偽誤層見疊出。偉烈亞力隻能就英譯本照本宣科,口譯為漢語,謬誤之處由李善蘭匡正、審定。經偉烈亞力和李善蘭“四曆寒暑”的努力,《幾何原本》譯本終於完成,西方近代的符號代數學以及解析幾何和微積分以《幾何原本》全本為載體,第一次傳入中國。

在《幾何原本》後九卷的翻譯過程中,艾約瑟又邀請李善蘭同譯英國人胡威力所著《重學》,“重學”即力學。於是,李善蘭“朝譯幾何,暮譯重學”。李善蘭所譯的《重學》雖然隻是原文書的中間部分,但譯出的部分已較為詳細地介紹了力學的一般知識。書中的牛頓力學三大定律則是第一次傳入中國。

56.愛動腦筋的華羅庚

華羅庚是著名的數學家,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安函數論等多方麵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國際上以華氏命名的數學科研成果有“華氏定理”、“華氏不等式”、“華氏算子”等。

華羅庚之所以成為舉世聞名的數學家,與他愛動腦筋是分不開的。

上初中時,一天,老師出了道“物不知其數”的題目。老師說,這是《孫子算經》中一道有名的算題:“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剩二,五五數之剩三,七七數之剩二,問物幾何?”“23!”老師的話音剛落,華羅庚的答案就脫口而出。當時的華羅庚並未學過《孫子算經》,他是用如下妙法思考的:“三三數之剩二,七七數之剩二,餘數都是二,此數可能是3×7+2=23,用5除之恰餘3,所以23就是所求之數。”

華羅庚還曾對傳統的珠算方法進行了認真思考。他經過分析認為:珠算的加減法難以再簡化,但乘法還可以簡化。乘法傳統打法是“留頭法”或“留尾法”,即先將乘法打上算盤,再用被乘數去乘;每用乘數的一位數乘被乘數,則在乘數中將該位數去掉;將乘數用完了,即得最後答案。華羅庚覺得:何不幹脆將每次乘出的答數逐次加到算盤上去呢?這樣就省掉了乘數打上算盤的時間。例如:28×6,先在算盤上打上2×6=12,再退一位,加上8×6=48,立即得168,隻用兩步就能得出結果。對於除法,也可以同樣化為逐步相減來做節省的時間就更多的。憑著這一點改進,再加上他擅長心算,華羅庚在當時上海的珠算比賽中獲得了冠軍。

57.陳景潤攻克世界著名數學難題

有這樣一個舉世震驚的奇跡:一位屈居於6平方米小屋的數學家,借一盞昏暗的煤油燈,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筆,耗去了幾麻袋的草稿紙,攻克了世界著名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創造了距摘取數論皇冠上的明珠“1+1”隻是一步之遙的輝煌。創造這個奇跡的就是著名數學家陳景潤。

“哥德巴赫猜想”這一兩百多年懸而未決的世界級數學難題,曾吸引了各國成千上萬位數學家的注意,而真正能對這一難題提出挑戰的人卻很少。陳景潤在高中時代,就聽老師極富哲理地講:自然科學的皇後是數學,數學的皇冠是數論,“哥德巴赫猜想”則是皇冠上的明珠。這一至關重要的啟迪之言,成了他一生為之嘔心瀝血、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

1973年,陳景潤終於找到了一條簡明的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道路,當他的成果發表後,立刻轟動世界。其中“1+2”被命名為“陳氏定理”,同時被譽為篩法的“光輝的頂點”。華羅庚等老一輩數學家對陳景潤的論文給予了高度評價。世界各國的數學家也紛紛發表文章,讚揚陳景潤的研究成果是“當前世界上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最好的一個成果”。

陳景潤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數論問題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遙遙領先。世界級的數學大師、美國學者阿·威爾曾這樣稱讚他:“陳景潤的每一項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馬拉雅山山巔上行走。”

陳景潤還在組合數學與現代經濟管理、尖端技術和人類密切關係等方麵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他先後在國內外報刊上發表了科學論文70餘篇,多次獲獎,在國內外都享有很高的聲譽。但陳景潤毫不自滿,他說:“在科學的道路上我隻是翻過了一個小山包,真正高峰還沒有攀上去,還要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