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文化藝術讓你的想象力活躍起來
曆史的每一頁都顯示著同一樣東西
國家、民族曆史的篇章,歸根到底隻是以名字和年號互相區別開來,裏麵實質性的內容永遠是一樣的。
曆史能做的隻是羅列已知的事實。因此,與其他所有別的科學不一樣,曆史並沒有一個體係。所以,曆史雖然是一門知識,但卻不是一門科學。
曆史始終無法通過普遍的事物認識到個別的事物。曆史隻能直接領會單一、個別的東西。這樣,曆史就好比是沿著經驗的實地匍匐而行,而真正的科學卻翱翔在經驗之上。
由於曆史所涉及的是全然單一和個別的人或事,而這些單一、個別的人或事根據其本質,又是難以深究到底的,所以,曆史對這些單一事情的認識就隻是一知半解、有欠徹底。
在曆史裏麵,普遍性並不是概念中客觀的普遍性,而隻是我的認識中的主觀看法。這樣的一種普遍性,勉強稱得上普遍性的話,那就隻能是皮毛、膚淺的普遍性。
隻要曆史始終隻以個別之物、單一的事實作為其關注的對象,並把這些對象視為唯一的真實,那曆史就與哲學恰恰相反,因為哲學著眼於事物的普遍的一麵,其關注的對象就是同樣存在於每一個別之物的事物的普遍性。
曆史在其每一頁都隻顯示著同一樣的東西,雖然外在的形式各個不同。但誰要是無法認出藏在這樣或者那樣外在形式下麵的同一樣東西的話,那他盡管看遍所有的外在形式,也難以對這同一樣的東西有所認識。
曆史作為認識人性本質的工具,遜色於文學藝術。
曆史之於人類就猶如理性機能之於個人。也就是說,正是得益於人的理性機能,人類才不僅不會像動物那樣局限於狹窄、直觀所見的現在,而且還能夠認識到大為擴張了範圍的過去——它與現在相連接,也是現在所由出。
用字詞把想象力活動起來
對文學最簡單和最確切的定義就是:一門借用字詞把想象力活動起來的藝術。
文學家從熙熙攘攘、迷宮般混亂和似水流淌的人類生活歲月當中,提取了單獨的一幕,甚至通常隻是人的某種情緒和感觸,以此讓我們看清楚人的生活和人的真實本質。
小說家的任務不是敘述驚天動地的大事件,而是把微不足道的事情處理得引人入勝。一部小說如果刻畫的內心生活越多,表現的外在生活越少,那這部小說的本質也就越加高貴。
文藝所享有的一大優勢就是詳盡的描寫和微妙、細膩的筆觸,可以根據讀者參差不一的個性、情緒和知識範圍而靈活發揮作用,並造成生動的效果。
文學家把我們的想象力活動起來的目的,卻是向我們透露人和事物的理念,也就是通過某一例子向我們顯示出人生世事的實質。
正如對事物的了解有著無限的深刻度和清晰度,同樣,文學家也有著無限的等級。
敘述性和戲劇性文學家從生活中提取了個別之物,精確地把它及其個體性描繪出來,並以此表現了整個人類的存在,因為雖然作者似乎隻是關注於個別的人和事,但實際上卻表現了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都會存在的東西。
文學之於哲學就猶如生活曆練之於從實踐經驗中摸索出來的科學。
文學就通過個別的情形,通過例子讓我們了解到人的柏拉圖式的理念,而哲學則教導我們在普遍和總體上認識透過個別顯現出來的事物的內在本質。
文學所寄托的更多是青年的特性,而哲學承載的更多是老年人的特質。
事實上,文學創作的天賦才能隻在青年期真正開花,對詩歌、文學的感受在青年期也經常是狂熱的。青年人忘情於詩句文字,內容平平也能夠讀出味道。
到了老年,人們轉而偏向於散文了。
文學有別於現實。在文學裏,生活饒有趣味而又沒有痛苦,但在現實中,生活要是沒有痛苦的話,那就是乏味的、不過癮的,而一旦生活變得有趣、過癮,那就不會沒有痛苦。
進入文學世界早於進入現實生活的年輕人,會要求在現實生活中得到他們隻能在文學裏麵才可以得到的東西。才具出眾的青年在現實生活中痛感不適,其主要原因正在於此。
韻律和韻腳既是鐐銬,也是麵紗——詩人戴上這層麵紗以後,就可以允許自己以平常不敢采用的方式說話,而正是這一點特質取悅於讀者。
韻律和韻腳對人的情緒實在具有巨大的威力,韻律、韻腳所特有的秘密誘惑力實在無法抵擋。……原因就在於一首韻腳巧妙的詩歌,由於其大為加強了的效果,能夠刺激起聽(讀)者的感覺和情緒,讓聽(讀)者覺得這裏麵所表達的思想就好像注定非這樣表達不可,甚至所表達的思想就好像已預先定型在這語言裏麵了,詩人所做的隻是把這已預先固定下來的句子找出來而已。
哪怕平平無奇的思想也可經由韻律和韻腳的作用而似乎獲得某種深長的意味,就跟樣貌平凡的女子穿戴上華麗服飾以後就會吸引住人們的眼睛一樣。
事實上,甚至膚淺和虛假的思想也可經由詩體化而獲得真理的外表。
如果真實的才是美的,而真理最喜愛的裝飾就是不著裝飾,那在散文裏就已是偉大和優美的思想,其真正價值就更甚於在詩體裏同樣顯得偉大和優美的思想。
據以識別真正詩人——無論其級別的高、低——的最直接標誌,就是他們詩句中韻腳來得絕不勉強,押韻的句子得來全不費工夫,就像拜神靈所賜一樣。詩人的思想降臨之時就已是配好了韻腳。
而那些平庸的詩人卻費力為其思想找出韻腳,而拙劣的詩作者則為韻腳而尋找合適的思想。
戲劇的目的就是通過一個實例向我們展示出人的本質和人的存在到底是什麼。作者可以讓我們看到這些或悲哀、或歡快的一麵,或者,這兩者之間的過渡。
文學家把生活、人的性格和人的處境之畫麵展現給我們的想象力。他們讓這些圖像活動起來,然後讓讀者盡量發揮自己的思想能力,以思考、琢磨這些畫麵。
所以,文學家可以同時滿足思想能力參差不一的人,不管他們是傻瓜還是智者。
文學作品相對哲學著作還擁有這一巨大的優勢:文學的眾多作品可以同時並存而又相安無事。事實上,就算這些作品彼此差異很大,它們也可以同時為同一思想的人所欣賞和珍視。
表達越簡樸,印象越深刻
文章作者分為三類:第一類隻寫不想。……屬於這一類的作者簡直是多如牛毛。第二類則是在寫作的時候也曾作過思考——他們思考是為了寫作。這類為文者數目也不小。第三類撰文者則是在動筆以前就想好了要寫的內容。
隻有在寫作的時候是直接從自己的腦子裏掏東西的人,才會寫出值得一讀的作品。
沒有什麼比相信這一看法更加錯誤的了:最遲說出的話語總是更加準確,最新寫出的文字肯定更勝之前的文字一籌,每種新的變化都是一個進步。
寫作的風格是精神思想的外相,它比肉體外相更不會欺騙人。
模仿別人的風格就等同於戴上了一副假麵具。哪怕這副麵具非常好看,但因為這副麵具是死物,很快它就會變得索然無味、讓人生厭。就算是一張醜陋無比,但卻活潑、生動的麵孔也比這副死麵具要好。
要對某一位作者的精神產品姑且做出評價,我們並不一定需要知道他思考過什麼素材,或者他對這些素材想出了些什麼,因為這樣做就意味著必須讀完他所有的作品。其實,知道他是如何思考就已經足夠了。
作者思考的方式,他的思維的基本特性和大致素質,會精確反映在這位作者的文體之中。
一個人的文體會顯示出這個人所有思想的形式特性,而這一形式特性是始終如一的,不管這個人思考的素材如何各自不一,也不管他得出了些什麼思想。這就好比是一塊麵團:雖然可以捏出各種不一的形狀,但這些形狀始終是由那同一塊麵團捏成。
質樸、無華的文體尤其屬於高人一籌、充分感受到自身優勢並因此充滿自信的思想者。
那些思想平庸的作者完全不敢下定決心直寫自己的所思,因為他們懷疑這樣寫出來的東西會顯得簡單、幼稚。但其實,直寫自己的所思總還是具有一定價值的。
思想平庸的作者會力圖顯得比實際上想得更多、想得更深。所以,他們在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喜用生僻的字眼、複雜的長句、時髦和牽強的短語。那些套疊的句子拐彎抹角、閃爍其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