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給孩子一個正確的視野(2 / 2)

誰要是把孩子帶到了這一世上,那就有責任把這孩子撫養成人,直到這孩子能夠自己謀生為止。

假如孩子是瞎眼、殘廢、弱智或是侏儒等,那父母的義務就永遠不會停止,因為僅僅不給予這些子女幫助,亦即不履行責任,那就會損害甚至毀滅這些子女。

因為每一義務都包含著權利,同樣,父母對其子女也享有一種權利,這就是子女有義務服從父母的理據。

這種服從父母的義務在以後隨著得到父母撫養的權利(服從的義務就出自這一權利)的中止而中止了。取而代之的是感恩,即對父母在嚴格履行其義務之外所做的一切感恩。

正因為生育者在其生育的後代身上重又認出了自身,所以才產生了父愛。由於父愛的緣故,父親就甘願為了孩子而不是為了自己,去做事、受苦和冒險,並把這視為還債或者抵罪。

教育不是把前人的知識塞進頭腦

乍一看許許多多、五花八門的助學和傳授知識的機構,還有熙攘不堪的學生和教師,大家會以為人類很熱衷於真理和學問之事。不過,在這裏,表麵現象仍然是靠不住的。

各個年代和各種各樣接受過或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求學的目的一般來說隻在於獲得資料、信息,而不是對某事某物能有一個深刻的認識。

這些人可從來不曾想到過:資料知識純粹隻是幫助我們獲得某一深入認識的工具而已,這些資料知識本身卻沒有或者隻有很小的價值。

這些年輕人頭腦中一無所知,現在就想要把人類曆經數千年點滴積聚起來的知識,概括、扼要並以最快的速度塞進頭腦裏麵。然後,他們就以為比所有前人都更聰明了。

比起說教,榜樣有更大的影響力

與說教相比,別人的榜樣能夠發揮出更大的影響力。

別人做出的榜樣例子之所以能夠產生相當有力的影響,都是因為人們普遍缺乏判斷力,通常也沒有多少知識去親自探索自己該走的路。所以,他們就十分樂意跟隨別人的步子。

一個人越缺乏判斷力和知識,那他就越容易受到別人事例的影響。別人的例子也就成了大眾的指路明星。

大部分人的行為、做事,無論所涉及的事情是大是小,都可以歸結為對他人的純粹仿效。哪怕是處理最瑣碎的事情,他們仍然不是依據自己的判斷行事。

人們這種出奇的、強烈的模仿他人的傾向也證明了人與猿猴的親緣關係。模仿和習慣就是人們大部分行為的有力動因。

別人的例子對某一個人的作用方式卻是由這個人的性格所決定。

別人的同一個例子對一個人可以產生誘惑、慫恿的作用,對另一個人卻會起到威嚇、懲戒的效果。

從道德的角度考慮,別人的例子和說教一樣當然能夠有助於社會和法律上的改進,但卻不會幫助改進一個人的內在,而一個人的內在才真正關乎這個人的道德。

別人的榜樣隻是作為個人的動因產生作用,所以,榜樣例子能夠發揮作用的前提條件是一個人能夠接收、接受這種動因。但一個人的性格是傾向於接收、接受這種動因抑或另外的一種動因,正好決定於這個人本來的、真正的並且是與生俱來的道德素質。

總的來說,別人樹立的榜樣是幫助顯現出我們性格中良好或者糟糕素質的手段,但這些手段卻無法產生這些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