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智勇慈悲的菩薩
菩薩的全稱是菩提薩埵(duǒ),就是佛陀的弟子,是眾生成佛之前必須經曆的階段。“菩提”源於菩提樹,菩提樹枝繁葉茂,且佛陀在菩提樹下徹悟,所以菩提也是智慧的象征。“薩埵”可以解釋為“有情”,就是對萬事萬物有愛憐之感,有慈悲之心。“將自己和一切眾生一齊從愚癡中解脫出來,而得到徹底地覺悟,這種人便叫做菩薩”。
佛教認為,芸芸眾生要成為菩薩,必須發願做到四件事,那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度,法門無量誓願度,佛道無上誓願度。”也就是,度一切眾生脫離苦難,度一切生命脫離煩惱,無止境地修行向善,無止境地追求佛道的狀態。可見,菩薩的身份不是那麼容易達成的。
佛教把生命分為“六道”,從下往上分別是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人道、修羅道、天道。六道輪回,是眾生之苦,而佛道脫離六道,是所有生命渴望達到的形態,而菩薩是離佛陀最緊的人,隻有一步之遙,就能脫離六道輪回之苦。因此,菩薩的修行雖然難以達到,但是,他是最接近天堂的高者。
佛教裏有四大理想的人格,那就是願、行、智、悲。地藏王菩薩是願的象征,願是願力,就是意願、意誌的力量;普賢菩薩是行的象征,行是行力,就是行動、實踐的力量;文殊菩薩是智的象征,智是智慧,就是智慧、才智的力量;觀世音菩薩是悲的象征,悲是慈悲,就是大慈大悲之心的力量。
地藏王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合稱佛教四大菩薩。佛教經典記載,四大菩薩就是大乘圓滿法,就是整個佛法係統,四大菩薩幫助佛陀弘揚佛法,拯救眾生,是佛陀最得力的弟子。隻要我們的心擁有無量的意誌力,無量的智慧,無量的行動力,無量的慈悲之心,一切苦難都會迎刃而解。
其中,觀世音菩薩因為以大慈大悲為本願,在世間救苦救難,所以最為人們熟知和崇拜。經書有雲:“世間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難恐怖,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者。”
《悲華經》有記載,觀世音菩薩是轉輪王的兒子。佛教裏,佛陀都是曆經無數次劫難後方能涅槃成佛。轉輪王就是西方阿彌陀佛的一個轉世。轉輪王兒子眾多,其中長子不眴(xuàn)立誌要修行成佛。他在寶藏佛麵前發願說:“芸芸眾生深陷苦難之中不得自拔,如若他們在遭受苦難之時能在心中默念我的名字,我願意盡我所能免去他們遭受的種種苦難。”不眴因此被授名“觀世音”。這就是觀世音菩薩的由來。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生活中我們總會與苦難不期而遇。這時,每個人都希望身邊能出現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讓自己免受苦難。無論人們能否安然度過苦厄,他們都感念有菩薩保佑,自然會否極泰來。千百年來,菩薩已經成為支撐人們渡過難關的堅定信念。無論是否有這樣的菩薩存在,隻要有苦盡甘來的信念存在,人們總能重拾生活的希望。這就是信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