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生命輪回:十二因緣
佛教經典《阿含經》列出:“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十二個環節,稱之為“十二因緣”。這十二因緣“因果相隨,三世相續而無間斷,使人流轉於生死輪回大海,而不能得以出離”。
佛陀從宏觀角度看待整個世界,總結出了“緣起論”,從微觀角度看待每一個個體,總結出了“十二因緣”。所以,十二因緣是緣起論的進一步解釋,按照緣起論的思路將人生劃分為十二個相互聯係的環節。
第一個環節是無明。無明指的是“心的無知”,就是內心惶惶一無所知,不辨善惡,不明佛理。人的這種愚昧的狀態就是人生痛苦的來源。
第二個環節是行。行是在無明的基礎上做出的行為。善或者惡,都是行。
第三個環節是識。識可以解釋為認識,是人以前行為積累的結果所造成的現今的認識。識也可以看作是一種結果,以前的善惡種下的因,導致這一世的結果。
第四環節是名色。名色是心和物合和的結果,“由於一念愛染投入母體為名,成胎後為色”。
第五個環節是六入。六入就是佛教經常說到的“六根”,是人在胚胎的時候已經發育健全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者。
第六個環節是觸。觸就是接觸,指人的六根與外麵世界的接觸。
第七個環節是受。顧名思義,就是接受外物而獲得的感受。人在與外界接受後,有順境和逆境兩種情況,從而產生喜怒哀樂等不同的感受。
第八個環節是愛。“對苦有強烈的憎恨,對樂有熱烈的渴望,強烈的欲求或渴望,就是愛。”
第九個環節是取。取是追求的意思,為“愛”而產生的欲望。佛陀也將之解釋為“妄取”,妄念的奪取。
第十個環節是有。有就是因果。前世的因種下今世的果,今世的因種下來世的果,因果循環,生生不息。
第十一個環節是生。生可以理解為生命,指的是生生不息的活力。與生相對,就是老死。
老死作為最後一個環節,並不意味著生命的終結,而是生命暫時的一種形態,一種結果。
十二因緣又被劃分為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個階段。第一二環節是過去世,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是現在世,生和老死是未來世。三個階段互相構成兩重因果,就是“過去因現在果,現在因未來果”。
相傳《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是佛陀留給後世眾人的一部經書,為後世眾人指明道路。裏麵記載佛陀對十二因緣的解釋,佛陀釋迦牟尼說:“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無明滅即行滅,行滅即識滅,識滅即名色滅,名色滅即六入滅,六入滅即觸滅,觸滅即受滅,受滅即愛滅,愛滅即取滅,取滅即有滅,有滅即生滅,生滅即老死憂悲苦惱滅。顛倒當知,一切眾生,不能見於十二因緣,是故輪轉生死苦趣。若有人見十二因緣者,即是見法,見法者即是見佛,見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諸佛以此為性,汝今得聞我說此十二因緣,汝今以得佛性清淨,堪為法器。”
在這段話裏,佛陀指出十二因緣環環相扣,互為因果,從而帶來生生不息的輪回之苦。如果其中有一個環節出現斷裂,那麼輪回就會停止,眾生就會擺脫束縛。尤其是破除無明的障礙,停止愚昧無知,學習佛法的智慧,人就能擺脫六道輪回的痛苦,具有佛性,成為“法器”。這也是佛陀參悟十二因緣的最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