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四諦之滅諦、道諦(1 / 1)

十九、四諦之滅諦、道諦

佛陀概括的四聖諦的真理,其實說的就是“苦的普遍存在、苦的原因、苦的消滅與滅苦的方法”。有人說:“集是因,苦是果,是迷界的因果;道是因,滅是果,是悟界的因果。”人世間的因果循環可以闡述為苦諦和集諦,也就是說,痛苦的根源是痛苦普遍存在的原因;悟道的因果就是滅諦和道諦闡述的內容,也就是說,六根清淨的修行是消滅痛苦最好的辦法。反過來,苦難的普遍存在,追根究底是貪欲、嗔恨、愚癡蒙蔽雙眼的結果,隻要通過修行的方式擺脫苦惱,人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

釋迦牟尼指出痛苦是人生的本質,而痛苦雖然普遍存在,卻是可以被消滅的。這就是滅諦。滅諦的梵語就是涅槃,佛教常說涅槃成佛,就是熄滅“三毒火”——貪、嗔、癡。

佛教宗派眾多,卻幾乎隻有一個追求,就是涅槃。佛教認為,涅槃是人生理想的最高境界,人修行一生,不外乎斷了貪嗔癡的根源,得到永生永世的解脫。涅槃之人被視為修成正果,成為人世間最無憂無慮的人,不再受到任何煩惱和束縛。這樣的人,“能以最純淨的心情欣賞與享受一切,而不摻雜絲毫自我的成分在內,隻有清淨、溫柔,充滿了博愛、慈悲、和善、同情、了解與寬容”。

印度佛教經典《瑜伽師地論》記載彌勒菩薩對滅諦的理解。彌勒菩薩說,滅諦“略有二種;一煩惱滅故,二依滅故。煩惱滅故,得有餘依滅諦;依滅故,得無餘依滅諦”。也就是說,彌勒菩薩把滅諦,或者說涅槃分為兩種,一種是有餘涅槃,就是煩惱盡斷而尚有肉身的寄托;另一種是無餘涅槃,就是煩惱斷盡且肉身幻滅,隻留下佛心於世間。有餘涅槃可以在人世間度化眾生,無餘涅槃進入無聲無息的境界,更能永無止息地為眾生造福。

究竟要如何才能得到涅槃盤呢?佛陀進一步提出道諦。道諦,在梵文裏指的是道路或者是方法。釋迦牟尼借道路之義來告訴世人涅槃的方法,就是修道、修行。

原始佛教所指的道諦就是八正道。佛陀深感人世間有兩種極致的感受,一種是為了滿足感官的快樂,這種單純追求短暫歡愉的感受,是最為平庸的凡夫之道,佛陀認為要遠離;另一種是以艱苦的修行為快樂,這種自愚自樂式的行為讓身體遭到巨大的創傷和痛苦,也是不值得提倡的。佛陀曾經經曆過這兩種極致的感受,所以悟得修行的方法不是這兩者,而應該是一種以寧靜安然,明心見性為追求的中觀之道。這就是佛陀所認為的脫離苦海的方法。

佛陀三次演說四諦的絕妙,也是為了度化眾人不要沉迷,不要在苦難中哀聲掙紮,不要在苦海裏隨波逐流,而是要抱著一種“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的態度去修為,主導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