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四諦之苦諦、集諦
傳說,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徹悟,發現緣起論,因為“緣起”對眾生來說比較難以理解,所以佛陀又總結出人生的四條真理,就是“苦”、“集”、“滅”、“道”。佛陀用這四條真理為眾生解說生死流轉的奧秘,並為眾生指出解脫之道。
苦、集、滅、道並稱“四諦”,也叫“聖諦”。“諦”是梵語的音譯,解釋為“不顛倒”,引申義是“真理”。佛教經典《中觀論疏》有雲:“四諦是迷悟之本,迷之則六道紛然,悟之則有三乘賢聖。”所以,能不能擺脫苦海,領悟佛道,就要看能不能明白四諦的內涵。四諦理論曆來在佛教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隨著佛教的發展,四諦也在不斷地補充和完善。
四諦之首,無疑是苦諦。相傳,釋迦牟尼對人生的總結,就是一個“苦”字。也就是說,釋迦牟尼佛認為,人生來就有苦痛,現實生活充斥著痛苦,這是生靈萬物無法擺脫的宿命。
苦諦的意義非常廣,曆來眾說紛紜。有人認為,苦是與樂相對的苦,那種揪心的感覺來自於人們對某些特別事物的排斥。人生的悲歡離合,不外乎生、老、病、死四種“苦”。南傳佛教列出人生的十一種“苦”,分別是“生、老、死、愁、苦、憂、惱、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取蘊”。也有人將“苦”歸納為八大類:人脫離母體後就開始受到諸事的煩惱,這是人生痛苦的開始;從年輕力壯到年老色衰的痛苦;受到病痛折磨的痛苦;死亡所帶來的痛苦;喜愛的人事物離自己而去的痛苦;遇到自己憎恨的人事物所帶來的痛苦;得不到心愛事物的痛苦;七情六欲熾盛所帶來的煎熬。
佛陀認為,人生的這些痛苦是普遍存在於每一個人身上的,有些痛苦顯而易見,而有些痛苦卻是不容易察覺的。這些不容易察覺的痛苦,來源於眾生固執地相信這個世界能給人帶來歡愉。正是這樣的愉悅感讓人深陷痛苦之中而不自知。換句話來說,迷戀快樂就是眾生無法脫離苦海的原因。
因為眾生之苦,所以才有了集諦。集諦就是眾生苦痛的根源。“集”是彙集之意。眾生的苦痛彙集一處,就是集諦。佛陀概括出三大“集諦”,分別是貪欲、嗔恨、愚癡三者。有人說:“人的貪欲心和嗔恨心來自愚癡無明。”貪念欲望使人欲壑難填,永遠得不到滿足;怨恨之心讓人心氣不順,耿耿於懷,永遠得不到平息;愚昧的狂妄自大蒙蔽心智,令人看不清事實真相。這三種根源性的煩惱就是一切眾生苦痛的根源。
按照佛陀的思想,人生是一場苦難的集合。不要自以為能笑到最後,有道是樂極生悲,所有肆無忌憚的放肆都為將來的痛苦埋下苦果。所以,倒不如像佛陀所說的,把人生看作是一場痛苦的修行,能得到快樂,就是莫大的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