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1月30日,德國柏林籠罩著一片病態的氣氛。從黃昏到深夜,身著褐衫的納粹衝鋒隊員樂極忘形地在大街上舉行火炬遊行。納粹黨(全稱“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黨魁希特勒剛剛接任德國總理,他站在總理府窗口,不斷向遊行者行納粹舉手禮。德國曆史上最黑暗的篇章就這樣開始了。
德國法西斯頭子阿道夫·希特勒
納粹黨在德國上台,是德國壟斷資產階級在嚴重的經濟危機打擊之下,決心用對內加強壓榨,對外進行戰爭來擺脫危機的結果。席卷資本主義世界的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對德國的打擊極為沉重。1932年工業生產約比1929年下降了1/2。失業工人最高達800萬。農產品價格暴跌,中小農戶大批大批地破產。對外貿易驟減。黃金外彙儲備1932年比1930年減少了近2/3。城市小資產階級的處境也一落千丈,陷入困境。階級矛盾不可避免地激化起來,階級鬥爭迅速高漲。德國共產黨提出了《德國人民民族解放和社會解放綱領》和《扶助農民綱領》,站在鬥爭前列,影響迅速擴大。在1932年11月國會選舉中獲得600萬票,100個議席,成為國會第三大黨。
在經濟危機打擊下,魏瑪共和國陷入了嚴重的政治危機。自1930年3月社會民主黨繆勒政府下台後,接連出現的天主教中央黨布魯寧政府、巴本男爵政府、施來希爾將軍政府,都沒有議會的多數支持,隻能靠“緊急法令”來維持。它們越來越拋棄資產階級議會民主的牌子,越來越與納粹黨勾勾搭搭。早已對議會民主製度不滿的大壟斷資本家、容克地主等反動政治勢力,日益加緊反對議會民主製,並對納粹黨大力支持和資助。納粹黨在反動勢力的扶植之下,加緊了奪取政權的活動。它打出蠱惑人心的“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旗幟,輔之以種種恐怖脅迫行動,裹挾了大批在經濟危機下處境窘迫,心懷不滿,而又在政治上走投無路或傾向保守的城鄉小資產階級、青年學生,以及一部分工人群眾,勢力大為膨脹起來。1932年7月,納粹黨在國會選舉中成為國會第一大黨,納粹黨頭目之一戈林竟當上了國會議長。德國走到了曆史的十字路口。
1932年7月選舉後,希特勒就與巴本、施來希爾等商談組閣,談判沒有成功。接著在1932年11月6日新的一輪國會選舉中,納粹黨得票驟然減少了200萬,而共產黨和社會民主黨的得票都增加了。納粹黨內因失利而激烈爭吵,希特勒甚至準備自殺。在此關鍵時刻,壟斷資本通過陰謀活動,把希特勒從後門送上了台。
1932年11月,即選舉之後不久,以沙赫特、施略德爾、伏格勒、克虜伯、西門子等為首的一群德國最大的工業、金融界壟斷巨頭,聯名上書興登堡總統,要求“委托民族運動的最大的集團的領袖負責領導……總統製內閣”。其他一些極右保守勢力,也大力主張讓希特勒組閣。經過一係列幕後陰謀活動,興登堡總統終於在1933年1月30日任命希特勒為德國總理。
希特勒上台後,法西斯的全麵恐怖統治迅速在全國建立起來。法西斯首先製造了“國會縱火案”,鎮壓並取締了德國共產黨,接著又取締了一切非法西斯的政黨和團體,殘酷迫害一切反法西斯人士和猶太人,取消了人民群眾的一切民主自由權利,嚴厲推行毀滅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的文化專製主義。法西斯控製的“國會”通過《授權法》,使希特勒擁有不受憲法約束而頒行法令的獨裁權力。1934年8月興登堡去世後,希特勒集國家元首和政府總理的職權於一身,並擁有對武裝部隊的最高統帥權,至此希特勒的“德意誌第三帝國”正式形成。在這個“第三帝國”裏,黨衛隊、秘密警察四處橫行無忌,監獄和集中營遍布各地,到處是一片恐怖。
德國法西斯迫害猶太人
法西斯為了準備戰爭,提出了“要大炮不要黃油”的方針,將國民經濟置於法西斯國家的嚴格控製之下,逐步建立起一套為戰爭服務的經濟體製。1936年,希特勒明確要求,德國經濟和軍隊都要在4年內為戰爭做好準備。德國的軍事支出到1938年高達國民收入的1/3。1935年德國宣布實行普遍兵役製,開始全麵公開的擴軍備戰。最後,法西斯終於把德國引上了發動世界大戰的道路。使德國人民跌入了黑暗的深淵,也給世界帶來了空前的戰爭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