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形態
本菌為革蘭氏陽性球菌,排列呈葡萄狀,無芽孢,無莢膜,致病性葡萄球菌菌體較小,直徑為0.5~1μm。
3.培養特性
在肉湯中呈混濁生長,血平板上菌落呈金黃色,大而凸起,圓形,不透明,表麵光滑,周圍有溶血圈。在Baird-Parker培養基上為圓形,光滑,凸起,濕潤,直徑為2~3mm,顏色呈灰色到黑色,邊緣為淡色,周圍為一混濁帶,在其外層有一透明帶。用接種針接觸菌落,似有奶油樹膠的硬度。偶然會遇到非脂肪溶解的類似菌落,但無混濁帶及透明帶。長期保存的冷凍或幹燥食品中所分離的菌落比典型菌落所產生的黑色較淡些,外觀可能粗糙並幹燥。
4.血漿凝固酶試驗
吸取1∶1新鮮兔血漿0.5mL放入小試管中,再加入培養24h的葡萄球菌肉浸液肉湯培養物0.5mL振蕩混勻,放(36±1)℃溫箱或水浴內,每半小時觀察一次,觀察6h,如呈現凝塊即為陽性。同時以已知陽性和陰性的葡萄球菌菌株及肉湯作為對照。
五、溶血性鏈球菌的檢驗
鏈球菌在自然界分布較廣,可存在於水、空氣、塵埃、牛奶、糞便及人的咽喉和病灶中。根據其抗原結構、族特異性“C”抗原的不同,可進行血清學分群。按其在血平板上溶血的情況可分為甲型溶血性鏈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和丙型溶血性鏈球菌。與人類疾病有關的大多屬於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其血清型90%屬於A群鏈球菌,常可引起皮膚和皮下組織的化膿性炎症及呼吸道感染,還可通過食品引起猩紅熱、流行性咽炎的暴發性流行。溶血性鏈球菌的檢樣步驟如下。
1.檢驗處理
稱取25g固體檢樣,加入225mL滅菌生理鹽水,研成勻漿製成混懸液;液體檢樣可直接培養。
2.一般培養
將上述混懸液吸取5mL,接種於50mL葡萄糖肉浸液肉湯,或直接劃線接種於血平板。如檢樣汙染較嚴重,可同時按上述量接種匹克氏肉湯,經(36±1)℃培養24h,接種血平板,置(36±1)℃培養24h,挑起乙型溶血圓形突起的細小菌落,在血平板上分離純化,然後觀察溶血情況及革蘭氏染色,並進行鏈激酶試驗及杆菌肽敏感試驗。
3.形態與染色
本菌呈球形或卵圓形,直徑0.5~1μm,鏈狀排列,鏈長短不一,短者由4~8個細胞組成,長者20~30個細胞。鏈的長短常與細菌的種類及生長環境有關,液體培養中易呈長鏈,在固體培養基中常呈短鏈。不形成芽孢,無鞭毛,不能運動。
4.培養特性
該菌營養要求較高,在普通培養基上生長不良,在加有血液、血清的培養基中生長較好。溶血性鏈球菌在血清肉湯中生長時,管底呈絮狀或顆粒狀沉澱。血平板上菌落呈灰白色,半透明或不透明,表麵光滑,有乳光,直徑0.5~0.75mm,為圓形突起的細小菌落。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周圍有2~4mm界限分明、無色透明的溶血圈。
5.鏈激酶試驗
致病性溶血性鏈球菌能產生鏈激酶(即溶纖維蛋白酶),此酶能激活正常人體血液中血漿蛋白酶原,使之成為血漿蛋白酶,而後溶解纖維蛋白。
吸取草酸鉀血漿0.2mL(草酸鉀0.01g,加入5mL人血混勻,經離心沉澱吸取上清液即為血漿),加入0.8mL滅菌生理鹽水,混勻,再加入18~24h鏈球菌肉湯培養物0.5mL及0.25%氯化鈣0.25mL,振蕩搖勻。置(36±1)℃水浴中,每隔數分鍾觀察一次(一般約10min即可凝固)。血漿凝固後,再注意觀察及記錄溶化的時間。溶化時間越短,表示該菌產生的鏈激酶越多,含量多時,20min內凝固的血漿即完全溶解。如無變化,應在水浴中持續放置2h,不溶解者仍放入水浴24h後再觀察,如凝塊全部溶解為陽性,24h後仍不溶解者為陰性。
6.杆菌肽敏感試驗
挑取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濃菌液,塗布於血平板(肉浸液瓊脂加入5%血)上,用滅菌鑷子夾取含有0.04單位的杆菌肽紙片,放於上述平板上,於(36±1)℃培養18~24h。如有抑菌帶出現即為陽性,可初步鑒定為A群鏈球菌,同時用已知陽性菌株作為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