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微生物的培養技術(2 / 3)

洗淨烘幹的吸管,在吸氣的一端用鑷子或針塞入少許未脫脂棉花(棉花勿外露),以防止菌體誤吸入洗耳球中,或洗耳球中的微生物通過吸管而進入培養物中造成汙染。每支吸管用一條寬約5cm的紙條,以約45°角螺旋形卷起來,剩餘一端折疊打結。滅菌後烘幹,使用時才在超淨工作台上從紙條中抽出。

(2)培養基與器皿的高壓蒸汽滅菌一般培養基、無菌水、耐熱藥物及玻璃器皿等常采用高壓蒸汽滅菌法。該法的優點是時間短、滅菌效果好。它可以殺滅所有的微生物,包括最耐熱的細菌芽孢及其他休眠體。

一般培養基常用0.1MPa,約120℃維持15~20min,便可達到徹底滅菌的目的;單獨玻璃器皿滅菌的溫度可高些,維持的時間可長些。滅菌的溫度及維持的時間,應隨滅菌物品的性質和容量多少而靈活掌握。要注意滅菌的因素是高溫而不是高壓,故滅菌鍋內的冷空氣要徹底排除(在排除冷空氣的條件下,蒸汽壓與溫度之間有一定關係),否則,壓力雖達到0.1MPa,但溫度並沒有達到要求。

實驗室常用的有自控或非自控臥式高壓蒸汽滅菌鍋(大量滅菌物品時使用),也有手提式小型滅菌鍋。

(3)玻璃器皿的幹熱滅菌常用玻璃器皿(培養皿、三角燒瓶、試管、吸管等)、金屬器皿及其他幹燥耐熱物品,烘幹後經適當包紮(勿裝液體),可采用幹熱滅菌法。幹熱滅菌一般在電烘箱內利用幹熱空氣滅菌。

該法比濕熱滅菌法所需的溫度要高些(160~170℃),時間也要長些(1~2h)。但滅菌溫度若超過180℃,包紮器皿的紙或棉塞就容易燒焦。

二、無菌操作技術

微生物無處不在、無孔不入,因此,在對微生物的研究和應用過程中,必須隨時注意保持微生物培養物的純潔性,防止其他微生物(雜菌)的混入;在進行分離、轉接及培養微生物純培養物時,要采用嚴格的無菌操作技術,防止被其他微生物所汙染。

在微生物學研究中,常需用接種環把微生物純培養物由一個器皿移接到另一個培養容器中進行培養。由於周圍環境(主要是空氣)中存在著大量肉眼無法發現的各種微生物,隻要一打開器皿,就可能會引起器皿內的培養基或培養物被環境中其他微生物所汙染。此外,實驗室人員與所試驗的微生物,應保證沒有或最少直接接觸或氣霧接觸。

因此,微生物菌種移接的所有操作,均應在無菌環境下進行嚴格的無菌操作。

1.無菌環境條件

無菌環境操作是指在無菌室、無菌箱、超淨工作室或超淨工作台等無菌或相對無菌的環境條件下進行操作。

超淨工作室或超淨工作台目前較常用,它是通過通入經超細過濾的無菌空氣,以維持其無菌狀態的;而無菌室或無菌箱目前較少用,它是在使用前一段時間內,用紫外線燈或化學藥劑進行室內空氣滅菌,以維持其相對無菌狀態的。

紫外線滅菌是用紫外線燈進行的。紫外線穿透力不強,所以隻適用於無菌室、接種箱和手術室內的空氣及物體表麵的滅菌。

2.無菌操作接種技術

無菌環境條件隻是相對而言,實際上不可能保持環境的絕對無菌,因此接種時,關鍵是要嚴格進行正確的無菌操作,其要點是要充分利用酒精燈焰周圍的高溫區(無菌區),即接種時,管口和瓶口始終保持在火焰(如酒精燈焰)旁邊,進行熟練的移接種操作,以便保證微生物的純種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