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養基的配製與滅菌技術
培養基是將微生物生長繁殖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物質,用人工的方法配製而成的用於培養微生物的營養基質。培養基種類很多,不同的微生物所需培養基不同。培養基根據培養基中營養物質的來源可分為天然培養基、合成培養基和半合成培養基,按培養基特殊用途可分為加富培養基、選擇培養基、鑒別培養基,按培養基製成後的物理狀態可分為固體培養基、液體培養基和半固體培養基。固體培養基是在液體培養基中加入1.5%~2.0%瓊脂作凝固劑,半固體培養基則加入0.5%~0.8%的瓊脂。
一般培養基除含有大量水分外,還含有碳素、氮素、無機鹽類和維生素等。此外,由於微生物生長繁殖必須在最適的酸堿度範圍內,才能表現出最大的生命活力,因此應根據不同種類的微生物,將培養基調節到一定的pH範圍。
培養基配製後還必須進行滅菌,滅菌是指殺死或消滅所有微生物,包括營養體、孢子和芽孢。滅菌的方法很多,可分為物理方法與化學方法兩大類。物理方法包括濕熱滅菌、幹熱滅菌、紫外線滅菌、過濾除菌等,化學方法主要是利用化學藥品對接種室空間、用具和其他物體表麵進行滅菌與消毒。消毒一般是指消滅有害微生物的營養體和病原菌。
1.培養基的配製方法
一般培養基的配製方法如下(各種天然培養基的配製方法略有不同):
(l)按照配方的組分及用量先分別稱量並配成液體;
(2)根據要求調到一定的酸堿度(pH);
(3)若要製成固體則加入2%瓊脂並加熱熔化;
(4)根據需要的數量分裝入試管或三角瓶中,加上棉塞或蓋上紗布;
(5)包紮好滅菌後備用。
配製斜麵培養基的一般操作步驟為:
稱量→溶解→調pH→加瓊脂→過濾→分裝→加棉塞→包紮→滅菌→擺斜麵→無菌檢查。
是用漏鬥分裝培養基及擺斜麵。
2.培養基及常用器皿的滅菌
培養微生物常用的玻璃器具主要有試管、三角瓶、培養皿、吸管等,在使用前必須先進行滅菌,使容器中不含任何雜菌;培養微生物用的營養基質(培養基),在接入純種前也必須先行滅菌,使培養基呈無菌狀態。培養基可分裝入器皿中一起滅菌,也可在單獨滅菌後以無菌操作分裝入無菌的器皿中。
(1)棉塞製作與器皿包紮為了避免玻璃器皿在滅菌後再受空氣中雜菌的汙染,仍然能保持無菌狀態,在滅菌前需進行嚴格的包裝或包紮。試管和三角瓶常采用合適的棉花塞封口(也可采用金屬、塑料及矽膠帽套),棉塞起過濾作用,隻能讓空氣透過,而空氣中的微生物則不能通過。製作棉塞應采用普通未脫脂的棉花(醫用脫脂棉會吸水,不宜采用),其製作方法有幾種,可自行靈活掌握。製好的棉塞要求緊貼玻璃壁,沒有皺紋和縫隙;總長度約為管口直徑的2倍,插入部分約為2/3,鬆緊度合適;外露部分的粗細及結實程度應合乎一定要求。
若因棉花纖維過短,可在棉塞外麵包上1層紗布,便於無菌操作,減少棉塞的汙染幾率,並可延長棉塞使用時間。新做的棉塞彈性較大,不易定形,但插在容器上經過一次高壓蒸汽滅菌後,形狀大小即可固定。三角瓶也可用8~12層紗布代替棉塞,通氣效果更佳。
蒸汽滅菌前,一般將7~10支試管用繩紮在一起,用牛皮紙包裹棉花塞部分,再用繩紮緊;每個三角瓶可單獨用牛皮紙包紮棉花塞部分,防止被水蒸氣弄濕。
培養皿是專為防止空氣中雜菌的汙染而設計的,底皿加上皿蓋為一套。洗淨烘幹後通常每10套疊在一起,用牛皮紙卷成一筒,外麵用繩子捆紮以防散開,然後進行滅菌。到使用時,才在超淨工作台中取出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