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正確對待人生(2)(2 / 3)

在家庭裏也應培養自己的責任感,首先應該讓自己成為家庭的主人。學生也是家庭中的一員,完全可以承擔自己該承擔的家庭勞動任務,如掃地、拿碗筷、抹桌子、整理自己的小房間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裏的事情幫著做。明確了自己作為家庭中的一員,為家裏出一份力,這也是培養責任感的重要方麵。

人們自覺履行自身的義務,合乎道德的需要,是為了有價值的生活,即對社會有所貢獻。所以在平時,我們要注意培養自己熱愛勞動、愛護公物,遵守社會公德和秩序,保守國家機密,擁護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製度,維護國家的尊嚴,保衛和建設祖國,敬老愛幼、贍養父母等責任。這些都是培養自己責任感的重要途徑。

另外,我們必須注意從點滴做起,以培養社會責任感,如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認真複習並預習好下次課程的內容;懂得學習責任感與學習目的是一致的;經常去做對他人、對集體盡責的實事;通過社會活動、社會實踐的陶冶,強化學習責任感和道德責任感,達到自覺、自願地產生責任感的良好效果。

沒有獨立於社會之外的人。責任感是我們成人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真正融入社會的基本前提之一,就是培養自我的責任感。

正確看待自身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看到:有的同學在學習或工作中取得了一點成績,就沾沾自喜,認為自己“聰明過人”、“智力超常”,導致驕傲自滿、故步自封;而有的同學遇到一點困難或挫折,就灰心喪氣,認為自己什麼都不行,“前程無望”,甚至於甘居下遊。為什麼會出現這些現象呢?歸根結底,是因為這些同學未能正確地看待自己。

我們應怎樣正確看待自己呢?

一、辯證地看待自己

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是承認矛盾,主要用聯係的、發展的、全麵的觀點來看問題。青少年學生在成長過程中,要學會全麵地看問題,即運用一分為二的觀點,既看到這麵,又看到那麵。對自己也要一分為二,既要看到自己的優點和長處,不妄自菲薄,又要看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不盲目驕傲。辯證地看待自己,才能真正地把握自己。

二、正確地認識自己

既要了解自己的長處和不足,不過分自誇和自責,又不以自我為中心,更不追求過分的讚許,不隨意附和、盲從,不要別人曲意取悅於自己。對自己估計過高的人,往往自尊心過強,容易產生虛榮心理,變成自我滿足和自我陶醉。這種人往往以自己的長處去比別人的短處,以為自己處處比別人強,一旦別人超過了自己就不高興,進而產生嫉妒心。別人的幸福和自己的不幸也將使他感到不快,以致心情沮喪、牢騷滿腹。

相反,對自己估計過低的人,又常常會產生自卑心理,事事處處都覺得自己不行,一味地自我貶低和逃避退縮。在身體上,嫌自己長得太矮、太胖或太瘦,懷疑自己的健康而鬱鬱寡歡;在學習上,毫無進取之心,甘居中遊、下遊;在人際交往中總是一副慚愧、羞怯、畏縮、低人一等的樣子。這種人對外界的反應十分敏感,稍稍受到挫折就會心灰意冷,甚至產生厭世、輕生的念頭,最終結果不堪設想。

三、正確地對待成績

“滿招損,謙受益”。當我們在學習和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績時,既要肯定自己曾經付出的努力,也要看到黨和團的培養、老師的教導、家長的關心支持和同學們的幫助。這樣,我們就不會處於盲目狀態、自以為是。最好回顧和總結自己現在所取得的成績、獲得榮譽的前因,得出今後該如何去做的正確結論。俗話說,一份耕耘,一份收獲。現在的輝煌必是因為你已經付出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和汗水才得到的。那時候的你可曾沉醉過?相應的,如果現在沉醉於輝煌,則未來輝煌不再;隻有照以前那樣繼續努力下去,才有可能迎來新的輝煌。

四、正確地對待失敗

在人生道路上,誰都希望獲得成功、取得成績。但任何成功往往都是失敗的積累,而每一次的失敗又是通向成功的一級階梯。在這一點上,許多科學家的經曆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啟迪。在青少年成長的道路上,摔跟頭、失敗是在所難免的。當我們遇到困難或挫折時,不應該馬上懷疑自己的能力,認為自己什麼都不行,從而一蹶不振;而應該冷靜地加以分析,找出失敗的原因和問題的症結所在。當然,也可請老師或家長與自己一起“會診”,然後對“症”下“藥”。這樣不僅可以從失敗走向成功,還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東西,為將來更大的成功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