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六、忠國無悔篇——四朝十帝相、心憂百姓身馮道(1 / 1)

四十六、忠國無悔篇——四朝十帝相、心憂百姓身馮道

馮道,中國大規模官刻儒家經籍的創始人。字可道,自號長樂老。漢族,五代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東北)人。曆仕後唐、後晉(契丹)、後漢、後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餘年,人稱官場“不倒翁”。

馮道曾經說過隻要心地好,站得正,思想行為光明磊落,那麼“狼虎叢中也立身”,就是在一群野獸當中,也可以屹然而立,不怕被野獸吃掉。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馮道為人刻苦儉約。在晉梁交戰前線,他在軍中隻搭一茅屋,室內不設床席,睡覺僅用一捆牧草。送他在戰爭中掠得的美女,他無法推卻時就安置於別室,等找到她原來的親人後再送回去。他因父喪丁憂期間,遇到饑荒,他就盡自己所有用來救濟鄉裏,親自種田背柴。有荒廢田地不耕種的人家和沒有能力耕種的人家,他就不聲不響地在夜裏幫助耕種,事後人家十分慚愧,前來道謝,他認為這完全是應該做的。守孝期滿,後唐朝廷重新任命他為翰林學士,他赴任途中走到汴州時,正遇上趙在禮魏州兵變後李嗣源帶兵進攻首都洛陽,孔循勸他等到局勢明朗後再走,他認為奉詔赴闕,不可擅留,依舊快速趕赴京師。

馮道有三不欺:“所願者下不欺於地,中不欺於人,上不欺於天,以三不欺為素。賤如是,貴如是,長如是,老如是。”

天成、長興年間,連年豐收,中原太平無事。馮道打比方提醒李嗣源,借自己在河東任掌書記時出使到中山(今河北定州),路過井陘(今屬河北)地區的險惡山路因十分小心而沒有出事,等走到平地時以為可以放心大膽結果反而跌傷的事說:“臣所陳雖小,可以喻大。陛下勿以清晏豐熟,便縱逸樂,兢兢業業,臣之望也。”李嗣源問他豐收年景的百姓情況時,他說:“穀貴餓農,穀賤傷農。”並且特地吟誦了聶夷中的《傷田家詩》:“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穀。醫得眼下瘡,剜卻心頭肉。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偏照逃亡屋。”李嗣源聽了很受感動,命人抄下經常誦讀。當李嗣源為得到一隻刻有“傳國寶萬歲杯”字樣的玉杯而高興時,他說:“此前世有形之寶爾,王者固有無形之寶也。”並且進一步指出這無形之寶便是“仁義”。他因勢利導地規勸明宗,即讓對方樂於接受,又使自己的地位得到鞏固。

馮道在《長樂老自序》中對自己的身後事交待得很清楚,既不要珠玉相伴,也不要特別的衣服,隻用粗竹席裹屍即可。馮道不吝錢財,也不收賄賂,有一次晉出帝石重貴心血來潮,想要賞賜馮道一筆“生日錢”,但馮道卻以“父母早亡,不記得生日”為由而拒絕了。

馮道不顧個人的毀譽,打破狹隘的國家、民族、宗教觀念,曆經四朝為十帝相,他以政治家的智慧和技巧來調和矛盾、彌合創傷,尋求實現和平和恢複的途徑。他以民為本,所諫的許多事,都是為民請命,減輕勞役稅賦,讓百姓安居樂業,這使得他深得百姓愛戴。晏子說過:“一心可以事百君,三心不可以事一人。”馮道就是這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