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五、忠國無悔篇——癡心不改,守家衛國蒙恬(1 / 1)

四十五、忠國無悔篇——癡心不改,守家衛國蒙恬

蒙恬是秦朝著名將領,出身於一個世代名將之家。祖父蒙驁、父親蒙武均為秦國名將,他深受家庭環境的熏陶,自幼胸懷大誌,立誌衝鋒陷陣,報效國家。他天資聰穎,熟讀兵書,逐漸培養了較高的軍事素養。

戰國末年,烽煙四起,秦國以一國之力,橫掃中原六國,建立起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封建帝國。在中原混戰的同時,北方蒙古地區一個善於騎射、凶悍無比的民族——匈奴,他們利用中原戰亂之機,不斷騷擾北方各國。在秦統一中原的同時,他們乘機跨過黃河,占領了內蒙古河套以南的大片土地,直接威脅著秦朝首都陝西鹹陽的安全。成為大秦帝國最後的心腹之患。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以蒙恬為帥,統領30萬秦軍,在寧夏和內蒙古地區的黃河上遊,以步兵為主的秦軍與匈奴騎兵展開了一場生死之戰。蒙恬率領的軍隊,以銳不可當的破竹之勢,擊敗匈奴各部大軍,迫使匈奴望風而逃,遠去大漠以北七百裏,匈奴從此“不敢南下而牧馬。”蒙恬將軍勇敢作戰、出奇製勝、擊敗匈奴,是他一生征戰的最大戰績。

蒙恬在打敗匈奴後,繼續帶兵堅守陝西邊陲。蒙恬又根據“用險製塞”以城牆來製騎兵的戰術,調動幾十萬軍隊和百姓築長城,把戰國時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防護城牆連接起來,並重新加以整修和加固,建起了西起陝西臨洮,東到遼寧遼東的長達五千多公裏的萬裏長城,用來保衛北方農業區域,免遭遊牧匈奴騎兵的侵襲。蒙恬將軍駐守陝西榆林的上郡十餘年,風風雨雨、烈日寒霜,威震匈奴,受到秦始皇的推崇和信任。

公元前210年冬,秦始皇在河北沙丘病死。臨死前,他遺命大公子扶蘇繼承皇位。趙高擔心扶蘇繼位,蒙恬得到重用,對自己不利,就扣住遺詔不發,與胡亥密謀篡奪帝位。他又威逼利誘,迫使李斯和他們合謀,假造遺詔。扶蘇含恨自殺。然而,久經沙場,精明幹練的蒙恬卻心存疑慮,請求複訴。

蒙恬說:“自我先人直到子孫,為秦國出生入死已有三代。我統領著30萬大軍,雖然身遭囚禁,可我的勢力足以背叛。但我知道,我應守義而死。我之所以這樣做是不敢辱沒先人的教誨,不敢忘記先主的恩情,請您將此言轉呈皇帝。”

使者說:“我隻是受詔來處死你,不敢把將軍的話傳報皇上。”蒙恬長歎道:“我怎麼得罪了上天?竟無罪而被處死?”沉默良久又說:“我的罪過本該受死,起臨洮,到遼東築長城,挖溝渠一萬餘裏,這其間不可能沒有挖斷地脈,這便是我的罪過呀!”於是吞藥自殺。

在封建王朝裏,專製統治者是無情的冷血動物,在他們眼裏隻有權力和欲望,為了實現自己的權力和欲望,是不擇手段,不惜犧牲一切代價,任何忠臣良將的生命都是無關緊要的。可歎蒙恬雖英勇無敵、忠心耿耿,也終成為權利鬥爭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