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欺主亂正,犯上作亂——鼇拜
鼇拜出生於將門之家,自幼弓馬嫻熟,技藝高強。長大成人後,力大難製,性情凶暴,馳騁疆場,戰功顯赫,有“巴圖普”(勇士)的稱號,他從青年時代起就效力軍中,屢立大功,曾跟隨清太宗皇太極攻察哈爾部、征朝鮮,均有戰績。
皇太極死後,鼇拜為年幼的清順治帝即位發揮了重大作用,獲得順治帝信任,又以護衛太後有功而位至極品。
順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八,順治去世,他死前立下遺詔,指定由皇三子玄燁嗣位(即康熙),以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鼇拜為輔政大臣。順治死後,四位輔政大臣曾經在順治靈前盟誓,表示同心同德輔佐小皇帝玄燁。雖然這一盟誓意義重大,但事實證明四大臣並不能抱成一團,忠心輔主。鼇拜雖居四輔臣之末位,卻得以擅權自重,日益驕橫,開始走上專權的道路。
費揚古之子倭赫是康熙身邊的侍衛,在禦前對鼇拜表現得不怎麼禮貌,鼇拜對此深為銜恨。康熙三年(1664)四月,鼇拜遂以倭赫等人擅騎禦馬、取禦用弓矢射鹿之罪名將其處死。費揚古對鼇拜痛恨不已,鼇拜又以“怨望”的罪名,將他及其子尼侃、薩哈連一並處死,家產籍沒,給予都統穆裏瑪(鼇拜之弟)。費揚古一門慘遭家破人亡之禍。
康熙五年(1666)鼇拜利用圈換土地沉重打擊了以正白旗為首的反對勢力,他的勢力急劇增長。令鼇拜沒有想到卻有三個不怕死的官員敢於違拗自己換地的要求。他對戶部尚書蘇納海、直隸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聯三人極為惱怒,分別以蘇納海“藐視上命”、撥地遲誤,朱昌祚、王登聯“紛更妄奏”的罪名,俱論死罪。康熙雖然年幼,但心知蘇納海等三人並無大罪,隻因惹怒了鼇拜而被妄加罪名而已,於是召集輔政四大臣詢問意見。鼇拜堅持要將三人處以極刑,最終竟矯旨將三人處死。然後,鼇拜強行換地。
鼇拜居功自傲,驕橫無禮,不把年幼的康熙皇帝看在眼裏。他擅殺大臣,私欲膨脹,結黨營私,隨時準備把持朝政,引起了康熙和孝莊皇太後的警惕。首輔大臣索尼死後,鼇拜一心想占據此位,便逼迫康熙殺了政敵蘇克薩哈一家大小,以首輔自居,更加放縱。他還常常在康熙麵前斥責大臣,攔截奏章,權勢已威脅到康熙的統治。
親政以後的康熙忍無可忍,於1669年五月十六日設計逮捕了鼇拜。胸懷寬廣的康熙沒有殺他,也沒有牽連更多的人,隻是把他囚禁起來。不久,鼇拜死於獄中。
清朝徐珂曾評價說:“鼇拜當國,勢甚張,以帝幼,肆行無忌。”鼇拜前半生軍功赫赫,號稱“滿洲第一勇士”,後半生則操握權柄、結黨營私。隻因為他功高震主,且獨擅專權,最終落得慘死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