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的“化學武器”之謎
各種昆蟲都有許多“天敵”,它們隨時都要注意防禦。但是,它們各自的防禦方法都不相同,有的會逃,有的會躲,有的會迎上去較量一番,有的利用自身攜帶的“化學武器”,施放有毒或有刺激性的氣味,以抵禦外敵。氣步甲是一種小甲蟲,又叫做放屁蟲,在我國、日本、印度尼西亞等地均有分布。它身為黃色,有黑色斑點,長不過2厘米,攻擊“敵人”的本領卻很驚人。一旦遭到“敵人”追捕時,它便會從尾後噴出一團團煙霧,進行自衛。原來,它的體內有3個小室,分別貯有氫醌(音:kūn)、雙氧水和酶。一遇到“敵人”,它便緊縮肌肉,使這3種化合物立即進入“反應室”,成為一種具有惡臭,並有刺激性的毒液——醌,瞬間即行爆發。根據科學工作者的計算:這些反應放出的大量熱,能使混合物的溫度高達100℃,在氣體壓力的作用下,可以將毒液噴出幾厘米遠,並且發出“嗶叭”的爆炸聲。它在4分鍾裏,可以連續爆發29次,真可謂是有效的“化學武器”了。對手經它這一威嚇,早已退避三舍了,甚至連披著“盔甲”的犰狳(音:qiúyú)也望而生畏,拔腿便跑。如果它的毒液濺在人的皮膚上,人也會感到灼痛。
斑蝥(音:máo),又叫斑豬、龍蠔、地膽,是有毒的甲蟲。它全身披黑色絨毛,並有黃色斑點,身長1~3厘米,我國各地均有分布。它在受到攻擊時,便從足的關節處分泌出黃色毒液。這種黃色毒液裏含有強烈的斑蝥素,毒性極大,能破壞高等動物的細胞組織。人接觸到這種毒液,皮膚會紅腫起泡。斑蝥素的毒性雖然很大,但是可以入藥,早在南宋時代,楊士瀛著《仁齋直接方論》中就有記載。近10年來,斑蝥素及其類似物質具有抗癌功效,也為人們所重視。我國已開展了這方麵的研究,經過臨床試驗也有一定效果。
生長在拉丁美洲巴拿馬山穀的千足蟲,全身有175個環節,每一個環節都生有毒腺,並能噴出高度麻醉和腐蝕性的物質。它一旦遇到“敵人”,全身各個環節一齊放出毒液,構成一個扇形噴射麵,使“敵人”難以靠近,從而乘機逃之夭夭。它的毒液如果濺入人的眼裏,便會使人馬上失去視覺;沾在皮膚上,那塊皮膚便會頓時感到麻木。不過,毒液的毒性消失後,眼睛的視覺、皮膚的感覺,便會恢複原狀。許多昆蟲就是靠多種多樣的自衛本領,在生存鬥爭中保護自己的。
植物會“交談”之謎
樹木、花草、穀物、蔬菜種在哪裏,便長在哪裏。它們本身不能走動,也不能自己發聲,那麼,它們在同類之間是怎樣傳遞信息的呢?
近幾年來,科學家們做了大量研究,發現植物與植物之間是以某種特殊的方式“交談”的。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生態學家已證明,柳樹遭到毛毛蟲和結網蟲襲擊的時候,會釋放出一種能影響鄰近樹木的化學物質,告訴周圍的“同胞”及時采取防衛措施。
還有人發現,樹木會以提高葉子的一種化學物質——苯酚的濃度來保護自己。一些科學工作者推測,新生葉子所以不那麼吸引昆蟲,其原因可能是嫩葉滋味不如老葉好,營養也少。令人驚奇的是柳樹受到害蟲侵犯時,不僅受侵害的柳樹內部營養物質含量發生變化,而且也使周圍未遭侵犯的樹木的營養物質含量發生變化。周圍樹木是怎樣得到信息的,真是一個謎。為了揭開這個謎,研究人員對受害樹木作了細致的檢查,發現它正在分泌一種化學物質,這可能就是它的“電報密碼”。可是這“電報”是怎樣發出去的呢?他們檢查了樹根,發現它們的根並沒有連結。於是他們斷定,這是靠風力傳遞的。他們又想,這種化學物質是樹木自身的分泌物,還是有害昆蟲的分泌物呢?他們在沒有受到蟲害的甜楓樹上試驗——用人工方法傷害它,結果它也分泌出自衛性的化學物質。研究植物分泌的用以傳遞信息和自衛的化學物質很有意義,一旦科學家們把這個奧秘揭開,就可以為人類提供一種很有效的控製蟲害的手段。將來,如果能用人工方法合成這種化學物質,並把它噴灑在易遭蟲害的植物上,激發它們分泌不合害蟲口味的化學物質,使害蟲望而卻步,那就無須再用那些汙染環境的殺蟲劑,也可以保證植物生長得更加茂盛。
疲勞的化學因子
南非科學家研究顯示,疲勞的感覺源自一種名為白細胞介素-6(IL-6)的化學物質對大腦的刺激。這一發現有望幫助尋找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等疾病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