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和人類的大量資料顯示?的各個部分與情緒有關。
對正常人的研究。對正常人的研究與損傷證據獲得的結果一致。報告電影誘發的厭惡和恐懼提高右側前額和前部顳葉的激活,而誘發的積極感情引發相反的不對稱激活模式。其他人獲得了類似的研究結果。燈測量大腦的區域葡萄糖代謝,發現在消極感情產生期間,下前、中、上前腦回中代謝率提高:積極感情的產生與前和後中央腦回中左側代謝的提高有關。
研究表明,對消極圖片的反應中、右前顳葉激活。
神經心理學的研究也表明,扣損傷患者的研究表明,和右側大腦損傷患者的心境比較,左側損傷後出現抑鬱症狀明顯。而左側損傷後抑鬱症狀加重的原因是,這一大腦區域參與積極感情回路,損傷後導致體驗積極感情的能力缺失,這是抑鬱的一種標誌性特征。等人()的大樣本腦損傷病例研究表明,相對於其他位置的腦損傷發現當社交恐怖症者期待公開演說時,右側前額腦電激活高。
二、環路和邊緣係統
美國學者基於先前的大量研究提出一個情緒的中樞理論,認為情緒是由一個複雜的神經環路負責,在這一環路中不同的成分負責情緒的不同成分,例如,情感的表達由下丘腦所執行,這就是?環路。經典的環路主要由下丘腦、丘腦前核、扣帶回、海馬以及這些結構之間的聯係組成。
後來不久,基礎上強調的杏仁核在情緒加工的作用,認為情緒的加工主要由這一係統來完成,這就是邊緣係統。邊緣係統由海馬複合體、扣帶回、隔核、下丘腦和杏仁核及其之間的纖維組成。強調是邊緣係統而不僅僅是傳統的?明2環路,在情緒加工中起著關鍵的作用。
這一理論至今仍然在情緒神經機製研究中發揮重大影響。外部的感覺刺激經由兩條通道達到下丘腦的情緒的反應中樞。第一條是由丘腦傳達到相應的感覺皮層,在到達下丘腦,這條途徑對情緒信息加工精細,但通路迂回可能不利於機體在緊急情況下做出迅速的反應。又被稱為情緒的高級通路。
第二條,外界感覺信息到達丘腦後,經由杏仁核,直接短路到下丘腦情緒的反應中樞,這條通路信息傳遞快捷,但信息加工粗糙,對情緒的即刻迅速的反應有著重要的生理意義,稱為情緒的低級通路。
三、情緒的特異性神經機製假說
各種情緒加工神經機製的初步理論。提出紋狀體額葉環路也參與了情緒的加工後,前額葉參與情緒的神經機製已經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是這些環路或機製都認為各種情緒由一個共同的神經機製來完成,屬於情緒共同通路理論。上報告雙側杏仁核損傷者表現有選擇性恐懼表情的判別障礙,首先提出了腦區中可能存在某些不同情緒可能有不同神經基礎,雙側杏仁核選擇性參與恐懼情緒認知的假說。後來在著名雜誌上發表了多篇類似的神經心理學案例研究結果。
立體定向毀損的精神分裂症,無論是相對於正常對照或其他部位腦損傷或精神分裂症對照組,都表現為對恐懼的感知選擇性障礙。而腦功能成像研究發現的研究提示恐懼情緒除了激活杏仁核外還可以顯著激活扣帶回,這些結果提示雙側扣帶回或杏仁核可能共同參與了“恐懼”的特異性神經機製。關於單側杏仁核受損是否會導致恐懼的認知障礙文獻報告顯然很不一致。
除了恐懼的選擇性損害以外,一些神經心理學的研究發現基底節損害的患者厭惡情緒認知障礙。
一類患者出現恐懼表情的認知障礙,而在另一類出現了厭惡表情的辨別障礙。這兩者構成雙向分離這些證據強烈提示不同的基本情緒可能有其不同的神經機製,至少說明杏仁核和扣帶回可能選擇性參與了恐懼情緒的認知,而基底節和島葉皮層可能選擇性參與厭惡情緒的認知,這就是情緒的特異性神經機製的假設。
第四節情緒與身心疾病
情緒是人體對外界環境的不自主的反應,也是對外界環境生理性的反應。但是長期過度的情緒活動可以引起軀體其他生理活動的紊亂,甚至導致疾病。疾病的起因、發展以及轉歸中明顯受到心理學因素的疾病稱為身心疾病。
祖國醫學早就認識到情緒可以導致身體的疾病,《內經》寫道:“大怒傷肝,暴喜傷心,思慮傷脾,驚恐傷腎”。古代所說的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中任何一種過度都會導致內髒功能紊亂,甚至引起疾病。近代西方醫學認為,情緒在疾病的發生、發展以及預後方麵都起著重要作用。
一般認為樂觀、愉快的情緒可使人恢複健康,而情緒緊張容易導致疾病。關於消極情緒的致病機製存在著許多理論解釋,提出的心身疾病理論強調焦慮和恐懼的重要性。提出的心身疾病理論強調喚醒和反應特征。他的出發點是,生理心理學研究和心身醫學假設了一種心物平行的關係心理與生理在功能上同時發生而是呈出現因果關係。
提出了作為心身疾病心理生理基礎的一個模式。根據這個模式,環境刺激(無條件的和有條件的)與個人因素的相互作用引起一般的喚醒,接著產生許多評價,然後產生一種特定的情緒體驗。如果是急劇的或漫長的環境刺激,它們與個體因素的相互作用能引起高度的喚醒強烈的情緒。當喚醒達到極高程度時,會使人喪失適應性的反應能力,導致神經內分泌係統、免疫係統功能紊亂等生理改變。如果這個過程延續到足夠長的程度,甚至會導致器官的組織結構水平上變化,產生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主要是由於在外界刺激下產生過度的或者異常的心理因素:導致了生理功能的紊亂而產生疾病。在其中,病前的生物學生理基礎,遺傳素質、機體的結構和功能以及某種生化物質在體內的含量)是心理因素是否導致疾病的重要因素,心理因素和生物學因素在心身疾病的形成和發展中都是不可忽視的。例如,胃潰瘍病患者病前胃酸水平過高、冠心病患者病前血中甘油三酯水平過高、甲狀腺功能亢進者蛋白結合碘高、痛風症患者尿酸含量過高等等。例如,體內存在著高胃酸水平,沒有心理(及社會)因素刺激,不會產生心理生理性的潰瘍病;隻有心理因素刺激,沒有高胃酸水平,也不會導致潰瘍病。患者病前生理特點是患病的必要條件,而心理因素則起了觸發作用。因此,關於心身疾病的發病機製,普遍的看法是心理因素和病前生理特點都起重要作用,兩者都是產生心身疾病的原因,缺一不可。
有關情緒與軀體疾病的詳細論述,請參見本係列教材中的《心身醫學概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