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黨的改革開放方針指引下,為調動廣播電視係統廣大職工增收節支的積極性,促進我市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北京市財政局與北京市稅務局對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實行“三定一獎”經費包幹辦法,即:“定收入、定支出、定補助,超收分成獎勵”,從988年1月1日至1990年12月31日,一定三年不變。在合同期內,市稅務局批準免征所得稅,按差額預算單位辦法繳納能源交通基金。經過近二年的實踐,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可以說這一改革是成功的。現將我們的體會,作一簡要彙報。
首先,促進領導重視並加強了財務工作。北京廣播電視局成立比較晚,是個年輕的局,近幾年事業發展又比較快,領導精力主要是抓宣傳,很少研究財務及經營管理問題。簽訂經費包幹合同後,局領導感到有壓力,連續召開各種會議,強調重合同守信用,研究製定落實經費包幹合同的各項措施。
製定了《北京市廣播電視局經費承包責任實施細則》,將合同規定的“三定一獎”指標,分解落實到各所屬單位。細則對業務收入範圍,社會資助收入,職工獎勵、集體福利、事業發展基金的提取比例,發展基金作為“自動增加經費撥款”,全部納入預算管理,以及獎罰政策等都作了明確規定。
製定了《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固定資產管理暫行規定》,對固定資產的範圍、分類,主管部門的分工、協作關係,購置、調入、調出、計價、盤點、核對、報損等審批權限,提取折舊的比例(限於自收自支單位),以及獎懲等,都作了明確規定,確保合同規定的固定資產以1987年決算為基數逐年增加。
完善了計劃財務管理體係,提髙了財會人員應有的地位,使其能為領導決策提供可靠信息,成為為提高經濟效益出謀劃策的得力參謀。經局黨組討論通過並報市編委批準,電台和電視台成立計劃財務部,小單位也相應成立計財科,要求盡快配上懂業務會管理的中層領導幹部,從而為加強計劃財務工作,在組織上有了保證。
製定了年度計劃財務工作要點,納入全局總體工作計劃,促使各級領導重視並支持計財工作和經營管理工作。
舉辦財會幹部訓練班,提髙財會人員業務素質。開展財會工作同業務評比競賽活動,促進比學趕幫,提高財務管理水平。
第二,促進了廣開財源,增加收入。實行經費包幹辦法前一年,全局的預算外淨收入為830萬元,簽訂經費包幹合同的第一年上升到109萬元,淨增279萬元。1989年計劃確保1300萬元,爭取1500萬元,如果能達到爭取計劃,連續兩年的增長幅度都在30%以上。預算收入超過了合同規定的財政補貼,成為發展廣播電視事業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
經費包幹起了推動作用,“三定一獎”正確處理了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關係,各級領導感到既有壓力也有動力,重視了經營管理,選派得力幹部充實創收第一線,“兩台”的廣告部和經濟信息部對外改進了服務態度,對內加強了部門間的協作關係,提髙了播出質量,使廣告收入逐年增加。北京音像公司在確保社會效益的前提下,擴大了音像製品的出版、發行和經銷業務,內部實行了利潤與獎勵直接掛鉤的經營責任製,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電視藝術中心,開展了電視片的譯製工作,確保50萬元的淨收入。
北京廣播電視節目報1987年由於紙價上漲,報價偏低等因素虧損50萬元,今年作了大的改革,將郵局代發行改為內辦發行,適當調整『報價,扭虧為盈.預計今年可獲50萬元的純利。新成&的北京音像資料館,開展了電視資料片的譯製和放映工作,去年在人手少條件差的情況下,獲利10萬元。此外,還成立了北京郊區廣播電視聯合服務公司,計劃開展器材供應、技術谘詢和技術服務業務。總之,實行經費包幹辦法,促進了改善經營管理,擴大了經營範圍,為發展廣播電視事業開辟了一條資金渠道。
第三,促進了宣傳和事業建設。去年是我市廣播電視發展較大的一年,北京電視台實現了6、21和27三個頻道同時播出,播出時間由原來的每天8小時,增加到每天26小時,從而進入全國地方台的前列。北京人民廣播電台立體聲節目.由原來每天播音6小時,增加到12小時。另外,還開辦了以外國人為對象的英語新聞節目。每天總播音時聞由原來每天65小時增加到72小時。電視藝術中心和北京音像公司共生產電視劇和電視片8部、譯製電視劇5部127小時。
藝術中心因集中部分財力修建攝像棚,未安排大型戲,但新拍的六集連續劇《小鎮總理》、三集電視劇《少奇同誌在武漢》、三集電視劇《他在尋找那顆星》,仍受到好評。藝術中心在人力、財力都十分緊的情況下,去年向解放軍某部承租了兩座體育訓練館,投資一百多萬元,改建成兩個攝像棚,為拍攝室內電視劇創造了條件,今年計劃不但拍出有保留價值和回放價值的電視劇,還要充分利用攝像棚的條件,拍出一些有商品階值的電視劇,為藝術中心闖出一條開辟財源的新路。北京音像公司的錄音磁帶出版發行量突破150萬盒,其中有一個盒號創造了50萬盒大關。錄像磁帶的出版發行量突破了萬盤大關,達到了1.4萬盤。北京音像資料館成立後,全館人員發揚了艱苦創業精神,去年譯製電影故事23部,搜集資料400部,組織錄像放映597場。
郊區各區縣鞏固了農村廣播網絡,修建了一批廣播線路和機房設施,擴大了電視覆蓋麵,郊區縣在繼續辦好電視差轉台的基礎上,密雲、懷柔、房山等區縣,去年共建7座地麵衛星電視接收站。房山區建成了電視台,通過試播情況良好。順義實現了電視共享天線化。總之,所有宣傳和事業建設的改善,都離不開資金作後盾,經濟效益帶動了社會效益,促進了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
第四,促進了樹立勤儉辦事業的好作風。
北京的廣播電視事業與全國兄弟省市相比較,我們是起步晚的一家,因而在北京地區有中央電台和電視台。北京市是否需另外建台,長期以來議論不休。在市領導的支持下,北京電視台於1979年才開始籌建,繼而成立了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在建台建局的過程中,遇到了一個突出矛盾,是經費不足,資金短缺。而另一方麵,由於是新鋪攤子,人員來自四麵八方,缺乏管理基礎,在職工中較普遍存在著花錢大手大腳、講排場、擺闊氣的不良作風。
自簽訂經費包幹合同後,領導反複進行艱苦奮鬥、勤儉辦事業的教育,製定了經費承包責任實施細則,對所屬單位也都實行了經費包幹,各級領導開始重視了開源節流,年初都編製了收支預算,分解落實到部室、科組,責任到人,層層負責,一包到底,超支不補,追究責任,節約有獎。特殊情況必須突破包幹指標時,要經單位主管財務的負責人審批,堅持一支筆批錢製度。有些單位收到了較好效果,如北京電視台1988年錄製節目的業務費,經過三上三下的商討,最後確定為140萬元的支出計劃,然後根據各業務部室所承擔的節目欄目和播出時間,下達了經費指標,結果自製節目,較前年增加了48小時,而台裏安排的經費卻減少了80多萬元。因為實行經費定(限)額後,各部室的負責人及下屬的科組直至編導人員等,都心中有數,摸著口袋花錢,比較注意了節約。實在經費不足,他們也不向台裏伸手,去社會上求讚助。這是我局在財務管理上一個良好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