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認真貫徹政策,促進科技改革(1 / 3)

北京市科委認真貫徹國務院《關於科學技術撥款管理的暫行規定》和《關於技術轉讓的暫行規定》等重要文件,促進了我市科技體製改革的健康發展。前者是減撥經費給科研改革以壓力;後者是允許技術有償轉讓給科研改革以活力。我委將國務院政策精神結合北京市科技實際,采取一係列具體實施辦法,推動我市科研院所克服舊體製的弊端,探索、建立增強“麵向”意識,提髙開發能力,進行優化組合,院所領導班子有職有權,群眾民主監督,提髙科技人員積極性的運行機製,取得一定的成績。

我市科技改革采取的承包經營責任製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核減事業費。我市科學事業費年人均3000元左右,已經不多。再減行嗎?這是開始核減事業費時普遍存在的疑慮。

實踐證明:正確理解、認真貫徹中央政策精神,依靠財政、金融、稅務、人事等部門的密切配合,采取得力措施,把單位和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推進改革是不成問題的。我市的科技改革已帶來社會效益,改革已促進科技自身發展、改革已初步改善科技人員的工作、生活條件。

圍繞推進科技改革,在財政局等綜合局的協助、配合下,先後製訂了“關於設立北京市科技開發基金的規定”,“關於科技開發甚金財務管理的規定”,科研單位財務管理與經營管理的有關規定,有關鼓勵創收與鼓勵核減事業費的獎勵辦法,“關於科研單位試行科技承包經費責任製(即三保一掛)的暫行辦法”,“關於科研院所計算純收入問題的解釋”等一係列規章製度。中心設想要處理好兩方而的問題:一是改變科研院所過去單純依靠國家撥款搞科研“吃皇糧”的舊習慣,轉向國家支持和自己科技創收的新機製;二是改變職工吃社會主義“大鍋飯”,轉向多貢獻多得的新觀念。集中到一點是:樹立起用科學技術為人民為國家為單位作貢獻的新風尚。回顧五年多來的實踐,我市上述政策措施是得當的、可行的。

北京市科委歸口管理運用市級科技經費。其中科學事業費每年六千萬元左右。市屬科研單位83個(其中有事業費撥款73個,無事業費靠自己創收的9個),共有職工25000多人(其中科技人員11000多人)。另有行業研究所、企業辦科研所、區縣科研單位近100個,7000多職工,經費自收自支。財務管理必須積極為改革服務,同時改革財務工作。

一、試行“三保一掛”的科技承包經營責任製,是促進科技改革可行的辦法。

我市科研院所的改革經曆了1984年的科研責任製;1985年的有償合同製和經費包幹製,著手核減事業費;1987年在50多個市屬科研院所推行“三保一掛”,進一步形成競爭激勵的環境和自我約束機製,以引導和促進院所科技二作逐漸進人經濟建設的主戰場。

“三保一掛”科技承包經營責任製的內涵是以實行所長任期目標責任製為前提,在突出科技為經濟建設服務和發展科技事業的目標下,保科技的社會經濟效益,保科技水平,保科技後勁,完成指標同“工資總額”或獎勵基金掛鉤。

減撥科學事業費用於設立科技開發基金

我市科學事業費人均水平不高,供求矛盾較為突出。改革撥款製度後,對技術開發和一所兩製科研單位從1985年開始實行減撥科學事業費,至1989年減撥事業費2095萬元,為同口徑預算的66%,全部用於當年的科技開發基金,將原事業費用於“吃飯”過日子的,轉為對承擔課題的資助的管理:技術開發單位減撥事業費市級基金占70%,局級基金占30%。“一所兩製”單位減撥事業費的比率,市、局兩級基金各占50%。市級科技開發基金主要用於對改革單位承擔本市有重大經濟或社會效益的科技研究開發項目和承擔國家工業性試驗項目的補助。

在市科技開發基金資助下,為本市行業或企業研究開發出一批水平髙、效益好的科技成果。如自動化技術所1987年研製成功八大類45個品種的微機係統多功能擴展接口板,屬國內先進水平;玻璃研究所光纖城市交通管理圖象顯示係統,已投入實際應用;化工研究院複合膜粘合劑等研究,試產出國產化原料13種,能節彙150萬美元;印刷技術所的版回收及再生,受到印刷界重視,要求轉讓技術,預計在全國推廣後,可減少進口2500噸鋁扳基,節彙上百萬美元;市政研究所研製出4800毫米水下頂管鑽頭,已順利穿過位於本市朝陽區寬19米的東郊二道溝河,不但工程節約30萬元,而且不需河流改道,不需拆遷房屋,屬國內首創;園林研究所研製成新型長效棒肥和腐混球肥,肥效達5~12個月,在本市城區8條行道樹上采用,填補了我國園林施肥的一項空白,對本市郊區的桃樹、葡萄和蘋果樹進行試驗,平均每畝增產38%,深受果農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