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 章忽必烈建立元朝(2 / 2)

至元八年(1271)十一月,忽必烈將“大元”國號頒行天下,第二年,又重新改稱中都為大都,作為大元首都。在經曆多年的戰亂之後,在中國大地上一個統一的中央政府逐漸形成了。

滅亡南宋,統一全國

忽必烈在北方的統治逐漸穩固後,對南宋的征伐便成了下一個重要目標。忽必烈先督造船隻、整編軍隊,為消滅南宋做了積極的準備。忽必烈在總結窩闊台及蒙哥攻宋得失的基礎上,製定了先取襄樊、實施中間突破、沿漢入江、直取首府臨安的滅宋方略。

襄陽、樊城兩城夾漢水對峙,江中造有浮橋,可互相應援,地理位置十分險要,被南宋視為國脈所在,苦心經營多年,城牆堅固、兵精糧足。因此,對襄、樊兩城的得失,關係到整個戰爭的成敗。忽必烈為此做了長時間的準備,並聽取南宋降將劉整的策略,焚毀浮橋斷絕兩城聯係。至元十年(1273)正月,元軍攻破樊城,襄陽守將投降。

襄、樊的陷落使南宋朝野震動,把戰略防禦重點退移至長江一線。但是在打開了通往南宋的堅固大門之後,蒙古軍步步緊逼,增兵10萬,繼續南征。到至元十一年(1274)十二月,元軍主將伯顏以聲東擊西、避實擊虛之策強渡長江成功,戰爭局勢從而有了決定性的轉折。此後蒙古軍隊節節勝利,先後攻下了南宋的許多重要城鎮,包括建康在內。

建康失守之後,南宋的長江防線也便徹底崩潰。忽必烈命右丞相阿裏海牙攻湖南、左丞相阿術攻揚州、伯顏率主力直取臨安(今杭州)。至元十三年(1276)正月,三路大軍會師於臨安郊外。二月南宋恭帝率百官降元。

為了徹底消滅南宋,忽必烈仍派兵對南宋王室進行追討,直至至元十六年(1279),最後消滅了流亡在崖山的南宋殘餘勢力,完成了全國的大統一。

忽必烈以後的元朝

世祖忽必烈於至元三十一年(1294)去世,已故太子真金的兒子鐵穆耳登基,是為成宗,他在位13年,尚能力守成憲,國家安定,經濟發展,政權尚稱鞏固。成宗死於大德十一年(1307)。此後,元朝統治者為了爭奪帝位,不斷火,互相殘殺,在短短26年中(1307~1333)連續換了8個皇帝,國本大傷,大大削弱了元王朝的統治能力。最後一個皇帝妥貼睦爾,於至順四年(1333)嗣位,年僅13歲,他麵臨一個政治腐敗、財政枯竭、民不聊生的困難局麵,再也無力回天。由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交織而成的紅巾軍起義,於至正十一年(1351)爆發,吹響了元朝滅亡的號角。

在鎮壓起義過程中又湧現出大批地主武裝,連年混戰,越發不可收拾。至正二十八年(1368),妥貼睦爾終於被明軍逐出大都,逃往應昌(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西),元帝國在中原的統治宣告結束。